《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这一政策公布前,义乌就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试点,目前已实现镇镇建有土地流转服务站。这几年,义乌市已有数十万亩土地完成流转,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3左右。为奖励大规模流转,义乌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作为奖金。 随着义乌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70%以上劳动力稳定转向二、三产业,大批工商业主反哺农业,土地流转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已形成了粮食、果蔗、马铃薯、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基地和种植区。义乌市土地流转的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示范典型。 “今年,我们已经从农户手里流转来3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瓜果、莲藕,开发‘农家乐’。”昨天,义乌市义亭镇一家开心农庄的负责人对记者说,300多亩农庄的土地规划已经做好了,再过两三年时间庄园就能大规模接待客人。 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入 据义乌市义亭镇农办统计,预计今年全镇有3000亩左右土地规模流转出来,3年累计有1万亩土地流转,流转的土地大多用于开发种植水果、苗木、糖梗、莲藕、菱角等当地特色农产品。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土地流转让土地从分散的农户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和效益,也让流转掉土地的村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拥有了养老保障。 “总共承包了280亩土地,这块田先种桑果,经济效益肯定会不错。”昨天,义乌市大陈镇义北村农户宣贝英在自己承包的280多亩土地上安排着种植计划,今年先试种了桑树、白豆等。从事了10多年农业种植的宣贝英打算通过一两年的特色种植,探索出一条多元化土地经营之路。“到底哪一个项目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试了以后才知道,哪一个项目好,就开发哪一个,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宣贝英满怀信心地期盼着土地能产出金果子的时候,农民王维平已经尝到了甜头。他承包了义亭镇杭畴、叶前两个村的40亩土地种植优质葡萄,受到了周边县市水果经营户欢迎。 参与流转可享养老金 据了解,义乌市从2001年起就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鼓励外出经商的农民把自家抛荒的土地转让给想种的人。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激励,义乌市的土地流转工作进展明显加快。在义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开的同时,农民的社会保障也联动推进。 2009年1月,义乌市政府首推土地流转养老保险政策,出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与农民的养老保险挂钩,只要按规定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就可以在缴纳一笔费用之后,享受每月固定金额养老金发放。通过土地流转,让广大农户从分散的土地中脱离出来,可以从事非农产业,不但老百姓得利,同时也满足了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双赢局面。 “我们有租金收入,还有补贴,现在又有养老保险保障,乐得脱产干其他事业。”义乌市大陈镇义北村一村民对记者说,参加土地流转以后,他可以从事第二、三产业。土地流转后,大户可以集约经营,规模种植葡萄,养土鸡土鸭,养水产种水稻,大家都能获得利益。 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义乌市义亭镇农办相关负责人冯国斌说,流转土地今年的行情是每亩租金700多元,另外还有市政府一次性260元补贴,镇政府一次性100元补贴、60元经费。如果全村60%以上土地流转出来的,全村村民被列为参保对象,参加失地养老保险。如果单个农户80%土地流转出来的,也可以参加失地养老保险,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170元养老保险金。从种田“不划算”到坐收每亩地700元的租金,还有补贴和养老保险,参与流转的农户发现,这显然是一笔包赚不赔的生意。特别是社保政策配套后,打消了部分农户的顾虑,促进了土地流转。 据记者了解,在连续几年专门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义乌市政府从2008年起,连续3年每年拨出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土地流转补助和奖励,各镇街也相应配套出台了补助政策,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大户、个体工商户包括外地企业家,采取转让、租赁和延长承包期等形式,参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同时,也为种养大户壮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幅提高土地的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