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改革开放以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既是我国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遵循的价值主线,也是我国农村土地立法践行的制度精神。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是农民享有的主要土地财产权益,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制度变革,农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内容更加丰富、实现方式更加多元、期限更加长久稳定,已实现通过制度为深化农村改革保驾护航的政策目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机制研究》,房绍坤等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4月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等诸多政策文件,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产权理念提供了扎实的政策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并推进农村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为基础,以促进中国特色的民事权利制度创新为抓手,完善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法治保障体系,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机制落地见效奠定了私法基础。今后,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强农村土地立法应当继续秉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的既定路线,补缺补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保障方案,优化细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规则。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是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现实问题,也是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场域,因而亟须反映中国制度的时空环境、观照中国时代的本质特征、满足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的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2023年4月,房绍坤教授等撰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机制研究》一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构建中国民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民事权利基本原理,从私法视角全面、系统、深入分析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的法治路径,强化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保障法理,并提出了彰显时代价值且深具科学性、整体性和实操性的措施。
该书在结构上分为三编,遵循了“法理奠基—制度诊断—路径探寻”的内在逻辑,分别聚焦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制度落实和路径选择,从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厚实、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的分析框架。该书从梳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必然性出发,以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基石、制度前提和制度核心的阐释为基点,立足科学准确阐明政策文本的制度意蕴,致力于从政策文本中凝练法学原理,从实践素材中找寻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证成新观点,夯实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的私法机制构建理论。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所涉内容极其广泛,在研究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该书对研究主题的选取极为独特且富有实践逻辑,在内容方面呈现出诸多亮点:一是紧扣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制度创新需求,对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演进及其理论渊源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全景式的归纳。二是对农地“三权分置”中“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私法内涵、制度定位和内在逻辑进行了精准的法理解读。三是对进城落户农户、承包地调整和收回、征收关系和继承关系等特定主体和特定场景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机制的落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制度剖析。四是对土地经营权这种深含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事权利的投资入社和入股规则、信托和抵押规则、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与再流转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发包方的终止权等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
当然,该书也存在些许缺憾。首先,研究视角局限于法学视角。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实现不只是民法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本书是立足于法教义学方法、以私法规则为基础所做的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力度尚有不足。其次,研究结论略偏重政策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均遵循“政策先导、立(修)法跟进”的路径。探寻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实现机制,需要挖掘政策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更需要厘清各项政策与具体法律规则的对接渠道,以明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依据,从而促进良法善治。最后,该书的研究内容植根于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落实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机制的内核,如果在书名中增加农地“三权分置”的场景限定,则更能与这本书内容相契合。
总之,作者从民事权利体系和制度创新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实践中落实中央强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的政策要求的重要参考。随着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国农地问题的研究视野也会更为开阔。
(作者高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程纪豪(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