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生活的发展,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党和政府响应农民的需求,开展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新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有相当一段时间,其效果却不是很显著,这与主体参与体系的构建不完善有相当大的关系。从哲学角度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的内外因进行分析,从实践主客体关系来研究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最后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来探索构建新农村文化的着力点应在哪里,以期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新农村建设;文化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实现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就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而且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状况,究其原因,主体参与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的内外因分析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不够健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处于缺失状态。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的内因
1.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1)农民主体的缺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也不强,没有意识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一些农村文化人才或文化精英为了生计,也不愿留在农村,而选择进城为城里人表演纯朴的农村文化,这样贴合农村实际的本土文化就越来越少了。一些诸如城市“文化下乡”等城市文化形式,由于没有和农民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农民只能像看热闹,像门外汉一样的无法融入其中。
(2)政府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主体的缺失。当前急攻近利的政绩观仍然非常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长期围绕经济的增长的做法,使得很多领导干部只求经济的增长来体现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没有看到文化这一个“软实力”对经济的影响,这种急功而利的政绩观使得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不愿把心思花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他们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主体缺失。
(3)市场主体的缺失。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处于混乱之中,农村文化市场上充斥一些低质量的文化产品或伪文化产品,诸如一些通过文化表演的形式进行卖假药的伪文化行为。还有一些低俗的文化表演,由于在城市里监管比较严格,就把目标锁定在农村,这样低层次的伪文化产品就构成了农村文化市场的主要产品,而农村文化市场的这种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的现象,导致农村文化市场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的缺失,没有发挥出它有效配置文化资源,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的积极作用。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的外因
1.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不管是政府、农民,还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都把金钱和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比较少,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严重,影响到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2.国家政策和制度上没有鼓励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投入新农村文化建设。国家的政策虽提倡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但基本上停留在政策层面,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的鼓励和带动较少,这也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缺失。
3.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较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建设的资金短缺,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并最终导致这些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文化建设中的缺失。
二、从实践主客体的关系分析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的意义
(一)实践的主体是实践得以开展的前提
没有实践主体,这个实践活动就无法开展,也就不存在这一实践过程和结果。当前,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没有建构,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由于建设主体的缺失,使得新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
(二)实践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实践的发展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有没有充分发挥,发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实践客体的改造结果如何。当前有些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停留在表面,而没有积极实际的建设实践,导致新农村文化建设进展缓慢。
三、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应坚持的原则
(一)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我国的农村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部和西部的农村发展是不一样的,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农村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发展也是不一样的,比较靠近市区的农村和偏远的山区的农村发展也不一样。不同地区农村之间发展的不一样,必然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的构建要求也不一样,比如,经济上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就不能要求政府主体把大部分精力和资金投入于文化建设中,同时也有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农村职业教育基地,那也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强行建一个职业学校来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各个农村的具体情况来考虑。
(二)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原则
在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中,一定要秉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的原则,只要是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出谋出力的,都可以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中,都可以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四、从两点论和重点论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
在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中,要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法,既要看到构建主体体系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使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参与体系构建的重点是农民
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构建的重点论体现在农民,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新农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农民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要最广泛地调动农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农村文化由农民建设,并服务于农民,农民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新农村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在发挥农民主体性地位的过程中要对农民进行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不同身份的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1.发挥“先富”农民的带头作用[1]。鼓励经济上先富起来的农民,在经济上对本村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从事一些诸如文化公益事业,搭建一些农村文化活动的平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这一部分经济上先富起来的农民也可以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用他们的行动带动其他农民的积极参与。
2.农村文艺分子和农村文化精英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些民间艺人和文化精英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特长,他们可组织成一些民间艺术团体,用市场化的形式发展这些民间艺术团体,扎根农村,并为广大农民带去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在这些民间艺术团体市场化的过程中也间接地培养了一大批后来的继承人,并把这些艺术传承下来,使得一些艺术技艺不断得到推广,使农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发挥进城务工农民的创造性传播现代文化的作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奔波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他们文化需求的内容和取向经过城市文化的渗透,掺杂着城市现代文化因素,是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影响的结合体”[2]。他们通过空间上的流动,把这种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相互影响的文化形式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创造性地在农村传播。他们的这种创造性传播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特殊的作用,为农村文化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所以要发挥这部分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城市当中的一些优秀的文化形式在回到农村后创造性的传播开来。
4.提升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留守在农村的无文化特长的农民,要抓住政府普及义务教育的机会,以及参加一些政府或民间组织的夜校,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要善于抓住政府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这一机遇,在积极参加文化建设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重视其他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不仅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也需要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农村的广大党员干部主体,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主体等方面,共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除了农民主体外,还需要这些主体共同发挥主体性,促进新农村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1.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1)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中要有明确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调动农村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
(2)政府要对发展农村文化做到总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技术指导和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硬件上的支持。同时要建立一系列农村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比如制度机制、资金机制,人才机制等等,促进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政府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引导监督,发挥政府的力量,坚决打击那些在农村发展的伪文化和低俗文化现象,让农村文化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
2.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的主要地位。
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市场来调整和配置农村的各种资源,走农村文化产业化道路。
(1)开放发展,创新农村文化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一切合法的文化形式,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国家的事业性文化单位要做到定期在农村开展各项适合农民的文化活动,并把这一项活动当作事业单位考核的标准之一,而且要让农民对事业性文化单位的文化活动质量进行评判,一并纳入考核范围。而“农民自办文化可以通过民办公助、公私合营、政策扶持等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3]。引导一些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使农村的各个文化力量都放射出各自的能量,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格局”[3]。
(2)综合管理,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打击农村文化市场上的伪文化现象和假冒伪劣产品和淫秽、迷信出版物。
3.农村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的引导地位。
农村的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领导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一大批农民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关系到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否真正得到落实”[1]。农村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响应政府号召,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作自己政绩考核的一部分,把建设新农村文化当作为农民谋取利益的重大举措。及时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取向,积极带领农民探索适合本村的文化建设形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不断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不断发展。
4.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参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技术教育都游离于农村文化之外,各自形成各自的发展阵地,这样不仅使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技术教育脱离生活实际,而且也使得农村文化缺少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建设基地。可把农村中小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1)开展定期的学生文化汇演活动。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走进农村的实际生活中,为农民表演。并把这一活动当作考核学生文化知识的一项指标。这既可以把学生所学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也可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职业技术学校可与农民结“对子”。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发挥本身专业上的优势,把所学的各行各业的技术知识传授于农民,增强农民的技术水平。职业技术学校也可把学生在学校创新的一些技术发明,运用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
总之,新农村文化主体参与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种积极因素的主体性作用,不断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彦,甄素宾.和谐视角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63-64.
[2]曹士文.浅议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及其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1-2.
[3]钱春海.建好农村文化市场,提高新农村发展水平[J].科学论坛,2008(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