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政局稳定,社会不断的进步。但是“三农”问题就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加速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004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在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之际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就农业和农村问题做出重要决定。本文就从农村区域发展的一个视角村落的发展入手,以期展示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特点。
一、从单一向多元变化的中国村落发展模式
村域是行政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在新阶段的改革中,加速推进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意义重大。目前中国约64万个行政村域,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园区”、农民生活的家园,如果其中多数村域不能如期完成转型发展任务,“三农”现代化乃至国家富强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这也事关我们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和“三农”现代化的目标。
要理解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必须首先对中国村落内部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型―――传统农业社会的地域共同体有个基本了解。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村落是以完成特定功能为目的的结社,村落由于阶层分化和宗族组织而缺少凝聚力,村干部并非村民利益的代表因而缺少绝对权威;村民之间的互助行为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经过合理计算的交换行为,村落仅仅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共同体”。另外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不同于欧美,并不是直接从传统的小农开始的,而是经过了一个长达近26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共同体实质上是由国家权力所编织的融入政治、经济与社会关系为一体的被称为大集体的共同体组织。在集体共同体内部,联合劳动代替了农户劳动;社员终身隶属、依附于集体,集体对社员拥有荫庇与控制的权力;与社员对集体的依附和集体对社员的荫庇相伴随的,是集体对社员的控制与社员对集体的服从。
中国的村落建设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诸如地方传统文化、文革特有意识形态、外资大量投入、现阶段工业化与大规模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中国经济和民主政治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下,村落建设不再是全国一致的发展的模式,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部分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农村发展的“模式”或“道路”明显地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化,也就是说从单一的集体农业经济模式转换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华西村则是走了一条工业企业劳动型的发展模式,在家庭联产承包的大潮下,华西人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继续走集体农业发展的道路,在苏南开放思想的影响下,华西人民走在全国农村发展的前列,创新发展思路,为了村 民的富裕,走出了一 条奇迹―――华西之路。
二、希望的田野华西发展模式
中共中央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而华西模式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不断前进着。
就生产发展来说,华西村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走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混合型经济之路。华西村的经济发展之路是对苏南模式的扬弃,它吸收原模式的精华,又结合了现代股份制的优点,走出了一条新路。对于村民实行既可以搞集体经济又可以从事个体经营的一村两制;对于村内大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大企业抓住不放,而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华西村在国内A股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就生活宽裕来说,华西村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走共同富裕之路。现在走进华西村,我们一眼就能看到“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醒目标语。吴仁宝强调:富裕起来的华西村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华西村从分配人手,在积累和分配的平衡中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制”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使闲置资金在统一经营中实现裂变增值,既避免了收入差距过大,又保证了广大农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持续增加收益;既使华西人更加关心集体,又使个人资本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就乡风文明来说,华西村把精神富有作为第一动力,走乡风文明建设之路。他们先后提炼形成了华西精神、村碑、村歌、村民誓言、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精心打造了华西之路展廊、华西文明街,制定了华西村村规民约。华两还成立了国外没有、国内唯一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20世纪90年代末,华西在村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
就村容整洁来说,华西村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当苏南发展遇到环境瓶颈的时候,在无锡市乃至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华西村坚持环境整治既立村又立民,迎难而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l400l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在2009年华西村还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环保大楼,在环保大楼里,江阴市环保局华士分局、华士镇环保所、华西村环保办集中在了一起办公,随时可以对突发性的环保问题及时处理,也可以对周边农村的环境状况日常监管。另外华西村还特别注重职工和村民的环保教育,华西村党委除了将安排分批次的培训教育外,还将通过安排企业部分负责人到班组“蹲点”,掌握基层情况。
就管理民主来说,华西村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保证,走民主建村之路。苏南模式的活力之本在于发展经济,活力之源则在于民主政治建设。华西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做到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科学管理、依法治村、民主建村,包括村务管理的“三位一体、统一领导、专业分工”;干部选拔和使用实行“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加强对干部权威的监督,运用有效可行的监督,制约着干部的权力,改善干群关系,促进着华西和谐进步。并且以多种明确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如果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得以解决。解决了中国现在农村建设的法规不健全,不能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的状况。
三、华西模式的思考
华西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华西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华西的发展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村庄不败的支柱领袖权威拥有非凡的领袖魅力是华西村成功的一大特色。老书记吴仁宝是华西村的一块招牌、一面旗帜,他凭着个人魅力凝聚人心,使华西村的红旗高高飘扬。作为华西村的不败的领袖权威,他同时具备了向上和向下保持一致的能力,既是费孝通笔下的共意性权威的代表,又兼具韦伯提出的卡利斯玛型权威的魅力,并且还作为国家自上而下任命的法理型权威,逐步过渡到了传统型的家长式权威。吴仁宝的领袖魅力不光体现在他的一心为公,以村为家,为村之父的责任和行动上,还包括了他的执政能力、社会地位和声望为集体带来的丰厚的利益和资源。整个华西村的人都非常认同和崇拜吴仁宝书记,用村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大小眷情,我们相信老书记,他不会领我们走错路。 ”
(二)村庄发展的动力华西精神
华西精神的核心是“创富”的使命感和“共富”的社会责任感。在奉行“集体不朽”的经济实践逻辑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社会是一个由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和关系主义三者并行的社会。但华西村却是一个极其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仔细研究其发展历程又可以看出,这种后集体主义不是原汁原味的公社集体主义,但又与原来的基础相关联。现在华西坚持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各项制度、规定的总和,都是重要的发展动力机制。第一,包括确保集体利益的“一村两制”与“一家两制”。村民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但不允许“一家两制”,更不允许“一人两制”,这就防止了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行为发生,促使村民一心一意走集体经济的道路。第二,包括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实行“二八开”、“一三三”的分配制度。华西在分配上既不搞“大锅饭”,又不搞“独吃饭”,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适当拉开档次,又不脱档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对超额利润按20%上缴集团公司,80%留给企业进行分配。留归企业的部分按“一三三三”比例分配,即10%奖承包者,30%奖给予技术、管理人员,30%奖给职工,30%留作业公共积累。这一分配机制,平衡了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第三,包括分配过程中的“限制”。一是限制分配总量,即限制消费基金总量,确保“三足”:国家一头,依法缴足;集体一头,积累留足;农民一头,保证富足。二是限制现金分红,即鼓励村民将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余额记账入股,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而且厂在股金在,如果跳槽,股金自动放弃,促使干部职工担风险,确立长期行为。
(三)村庄发展的不可复制
华西模式并不是完全适合中国其他农村的发展。因为华西“没有一块用于农事耕作的田地,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拥有着上万打工者的工业型村落”。在一个拥有l3亿人口的国家,不发展农业,不能拥有自己的农业生产体系,是无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关系到国家政治和安全问题。因此,就全国范围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发展生产,绝大多数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兼顾其他,同时,决不可忽视粮食的生产,决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华西村发展工业的经验,而放弃自身建设现代农业的优势。全社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另外,从时代背景上来说,振兴中华民族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握中国特色就是要把握中国国情的实际,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有一个极不平衡的农村,有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有基础还相当薄弱的农业。对这些状况有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学习华西经验的精髓,学习华西村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明智的、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咏红.华西村的经验及启示[J].群众,2006(5).
2、芮黎明.华西村的典型示范意义在哪里[J].湖北宣传,2006(10).
3、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无锡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