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辖9镇3乡,19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4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万亩。2008年5月下旬,县委、县政府会同安康市委政研室,在长安镇高峰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土地流转试点,获得成功,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9月初,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县铺开。为全面了解土地流转情况,我们对全县12个乡镇59个村,产业大户68户(其中茶饮产业大户50户)和222户流出户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止2008年底,全县已累计流转土地及产业园4.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1.4%,占常用耕地面积的17.1%。特别是自2008年9月初全面启动以来,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农村土地流转3.1万亩,涉及流出户4898户,流转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4%,占常用耕地面积的11.1%,是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启动前的近2倍。主要以茶饮(绞股蓝)产业为主,蚕桑、中药材等相关产业次之。全县累计流转茶园3.06万亩,占63.8%,绞股蓝0.47万亩,占9.8%;桑园0.25万亩,占5.2%;中药材0.25万亩,占5.2%;其他0.77万亩,占16%。流转形式主要有租赁、转包、合作、入股、拍卖等。
1、板块特色日趋明显。将土地流转与产业建设结合起来,使一批优势资源向能人大户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板块特色更加明显,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农业产业逐步向高效、生态、外向、观光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全县2008年下半年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共新建高效茶园2230亩,建成密植桑园1000亩,流转绞股蓝预留地16000亩。广佛、长安、八仙、正阳、三阳、洛河等6个茶叶基地乡镇,城关、长安2个绞股蓝产业基地乡镇,老县、西河、兴隆等8个蚕桑基地乡镇和正阳等3个万亩中药材基地乡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22个,有20个村基本达到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标准。
2、市场主体不断壮大。龙头大户是土地集约经营的关键。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培育能人大户、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推进土地流转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将零散农户组织起来,注册成立茶饮专业合作社或茶叶公司,采取大户提供技术、农资、加工等服务,农户提供生产原料的办法,将农户吸纳为社员,既扩大了经营规模,使大户生产原料得到有效保障,又解决了农户在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增加了产业收益。使农户与大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经营的新路。据统计,全县产业经营面积3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已达到284户,流转面积累计达到3.96万亩。其中流转面积在30―50亩的大户有94户,51―100亩的大户有79户,101―200亩的大户有57户,201―500亩的大户有45户,501亩―1000亩的有6户,1000亩以上的3户。注册成立各类合作经济协会(合作)组织79个,其中茶叶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达到22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有8户。
3、流转行为切实规范。一是根据产业周期对流转期限进行了适当延长,重点针对已实施流转但合同手续不齐备的流转行为进行了规范。二是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档案管理员,大多数乡镇做到了土地流转档案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在村组配备了专(兼)职土地流转管理员,乡镇、村组、流入户、流出户档案进一步规范。三是坚持定期研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了土地流转工作快速平稳推进。
4、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明显转变。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走向市场,或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从中获得了一定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全县催生了一大批产业大户,越来越多的农民受到了启迪,更新了观念,逐步从家庭经营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加速了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最为关键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乡镇对土地流转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大部分农户非农收入较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流转的愿望还不强烈。
二是流转合同管理不规范。乡镇、村组和流转双方合同档案还不健全、不完善,大户与农户之间的流转合同签订不够规范,有的虽然签订了流转合同,但没有约定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纠纷处理等细节,存在不稳定隐患。
三是大户发展资金匮乏。大部分产业大户还处在发展初期,缺乏发展资金仍然是影响规模流转、扩大经营的“瓶颈”。同时,农户贷款手续繁琐、程序复杂,难度较大。
四是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当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和农户协商,资源与市场脱节,供需信息不畅,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转移就业的空间狭小,缺乏稳定的就业环境和收入来源,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流转的空间受到限制。
三、对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手段,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真正把土地流转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切不可流于形式,更不能强迫命令。同时,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这是由农民固有的思想观念决定的。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原则和相关政策,逐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从而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管理服务。一是要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流转形式、价格和年限。从调查情况看,以租赁和股份合作两种形式,采取实物折价的方式兑现流转费是农户普遍能够接受的。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土地流转管理责任,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申报、审批、登记,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兑现,纠纷调解、仲裁及日常监督制度,规范流转程序、规范流转合同和规范流转行为。三是要充分发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职能,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咨询、档案管理及矛盾调处等服务。要建立土地市场,提供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逐步推向市场。
3、加大政策扶持。当前,土地流转尚在探索当中,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还不是很高,产业大户的基础也相对薄弱,必须通过政策扶持激励和支持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支持大户发展。一是要注重把发展愿望强烈、资信程度较高、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农户培育成为产业大户,使之成为土地流转的支点。二是要加大对大户帮扶力度,部门帮扶产业大户不仅要兑现帮扶资金,更要全方位扶持大户发展。三是要将土地流转与发展“一村一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产业政策制定上与土地流转政策相配套,实行政策、项目、资金捆绑,使所有政策扶持都向土地流转倾斜。四是要不断完善信贷投放机制,加大财政贴息额度,探索土地经营权及产业园质押贷款,鼓励和支持民间借贷,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大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完善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与加强社会保障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城乡二元差距是直接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因此,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是减少农民、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关键。一是要鼓励和扶持农民创业。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生产空间。二是要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以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流动,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三是要切实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四是要积极探索和完善社保机制。不断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及时出台相应政策,积极为农民进城就业、经商、定居提供方便。鼓励支持进城农民和“农转非”的居民放弃承包地。切实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