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乡村振兴专题

热点时评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时评 >> 乡村振兴专题 >> 正文

河南:土地经营权“第一拍”落槌
2008-12-09 12:33:50 本文共阅读:[]


9月11日,河南省沁阳市完成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第一拍”。

《中国经济周刊》在沁阳市采访中了解到,该市农村土地流转涉及12个乡镇(办事处)162个村8500农户,流转面积累计达29963亩,占全市耕地的7.13%。当天,涉及该市11个乡(镇)、17个行政村的220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成功。

张小随成为“名人”和他第一个“吃螃蟹”有关。

“拍卖的时候,有五六个人竞争,我划算在450斤(每亩成交价)以下我就种,结果加到420斤的时候就没人跟了,就顺利的拍了下来。”10月17日,张小随向《中国经济周刊》笑言。

9月11日,这位沁阳市太行办事处秘涧村的农民积极参与该村39.06亩集体预留土地8年土地经营权的拍卖并最终获胜,随之被媒体誉为“第一拍”。

到十月中旬,张小随种下的小麦已是满眼翠绿。“这地我已经浇了两天两夜了……”谈及耕作,张小随虽然略显疲惫,但依然笑容满面。

在沁阳市,像张小随一样“心情不错”的农民还有很多。

“去年9月,在广泛征求意见、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俺村就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流转――变一家一户的单干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沁阳市维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称‘维德公司’)集约化经营。”沁阳市西万村委会副主任田柏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才7天时间,全村2097户农民就在《土地流转表决表》上签了字,同意将土地收归集体组织规模经营。”谈及当年的改革,西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小柱至今仍觉得有些“意外”,“当时政策还没有明确规定,我有点担心,但结果是95%以上的村民同意。”

“俺村今年8月份成立了‘沁阳市金盛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由5个农民组成,每人出资5万元,一共25万元。”沁阳市西向四街村委会主任靳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则披露出当地另一种经营组织模式,“全村1200亩土地,现在流转到合作社856亩,承包期是十年。”

“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我们市的西万村、水南关村、紫陵村就先后探索出了对外承租、农地入股等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沁阳市农业局农经站站长郑建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沁阳市的土地流转中,西万村为“整村流转”,其规模目前为全市最大。

而在当地人眼里,现在发生的这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

“俺村常住人口一万多人,耕地2000亩,人均不足三分地,地块分散,根本没法进行机械化耕作。再加上西万村地处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经商条件便利,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董小柱坦言。

愿意种地的人则有着自己的打算。

“中央对农业的发展很重视,我感觉搞农业生产将来会有前途的。而且土地多了,搞规模化种植也能提高效益。”谈及竞拍的初衷,张小随表示。

承包经营林地的沁阳市西万村二组农民常小联则干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俺家以前分了5块地,一共才1亩。地块小,看不到效益,耕种也很不方便。现在我给村里交了4.5万元承包金,包了这30亩地。每亩林地种了65棵速生杨,8年后成材,按每棵200元算,每亩地可以收入一万三千元,平均每年收入1600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3倍。这还不包括前3年树小时在田间套种粮食的收入。”

“土地流转后,维德公司聘请了山东省农科院对全村的现有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村北旱地规划为生态林区;将村南规划为高效农业园区和粮食种植区。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沁阳市西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小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维德公司通过平整荒坡、荒沟,如今又新增土地1150亩,而小麦总产量也比2007年增加31万斤,平均亩产新增100斤。

“在村南高效农业区,俺村还要建40亩的生态湖、1000平方米的高标准温室、450米长的葡萄长廊、200亩的发展果园、栽33760棵樱桃、葡萄、黑李等果树……”展望未来,西万村村委会副主任田柏树透露。

他们的行动,得到了沁阳官方的力挺。

“沁阳市积极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平台,大胆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公开拍卖,就是为了保障土地流转的高效、公平、公正、公开,维护国家、集体、农民三方面的利益。”沁阳市市长陈敬如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沁阳市的农村土地流转,刚开始时大部分为农民之间的自发性流转。“由于不规范,也给稳定社会与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记者在采访中也感受到,在整个土地流转过程中,沁阳官方的科学引导并不鲜见。

西万村制定的《西万村调整土地、扭转经营方式的实施意见》或可“借一斑窥全豹”:调整土地的原则定为“积极稳妥、农户自愿”。凡愿意脱离种地,将承包责任田交给村里经营的农户,每年按标准供应口粮;愿意继续种地,不愿把承包田交给村里的农户,仍按人均耕地承包一份责任田。

不过,沁阳市的土地流转在行进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土地流转以后,发展高效农业,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这是土地流转的意义所在。如果只搞粗放的规模化,意义不大。”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科基金“土地流转”课题组组长樊万选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

而对于未来能否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收益,张小随亦有些迷茫,“今年只种了冬小麦,本想在麦地里套种冬瓜、红薯或其他经济作物,但自己没有技术,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俺合作社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东方红20四轮拖拉机需要六台,每台大概1.3万元,现在俺的钱只能买两台,机械化耕作不能保证。”沁阳市金盛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靳应棋坦陈,“目前合作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资金是向亲戚借的,贷款的利息太高。”

对此,樊万选认为,“现阶段,政府能否对专业合作社在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非常关键,否则现代农业很难发展起来。”

曾专门跑到北京大学进修一年的西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小柱对于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亦深有感触,“农村经济要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粗放的规模化种植,还要根据农村的特点,搞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利用好自身的农业资源,自己养活自己,要学会自己造血,不能光靠输血。”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土地流转的各方也正在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沁阳市西向四街村在土地流转以后,相关人员专门聘请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崔党群为指导,进行规模化经营,不仅建成了“千亩高产示范区”,还与沁阳市种子公司联建了“种子培训基地”。

而在沁阳市农业局等部门的积极组织下,该市也成立了60多个农机合作社,专门为农业生产大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解决机械化耕作不能保证的难题。

关闭

CopyRight©2016 illss.gduf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