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新作推荐

热点时评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著作 >> 新作推荐 >> 正文

唐健、谭荣、魏西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中国故事——地方政府行为的逻辑
2025-03-30 12:50:42 本文共阅读:[]


内容简介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解读,不仅包括法律面向,也有管理学的视角。纵观全书,作者以典型试点地区改革为切入点,剖析地方政府行为逻辑规律,论证扎实,理论框架清晰。作者构建了“激励机制—制度环境—政策工具”的三层次分析框架,在刻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同类别影响因素的同时,揭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由集中控制向放权创新的演变过程。作者通过两个主要问题的回答:有哪些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绩效的制约因素、改革试点中不同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逻辑的异同,认为在本轮改革中,中央鼓励地方政府在中央设计的框架内进行地方性的政策创新,并针对性地给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唐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魏西云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研究员。

出版信息

作者:唐健、谭荣、魏西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 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深化改革破壁而出

一、土地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

(二)中国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

(三)不平衡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制度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农村土地

(二)计划经济时代(1953—1977年):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

(三)经济转轨时期(1978—2012年):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

(四)深化改革时期(2013年至今):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

三、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破壁而出的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容与特征

(四)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地方实践的多样化

四、地方政府行为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共性与特性

(一)地方改革实践的时空差异性客观存在

(二)地方改革实践差异背后的政府行为

(三)地方政府行为背后的体制机制

五、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六、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的历史与脉络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1949—1956年:市场主导的城乡平等建设用地流转

(二)1957—1985年:城乡二元建设用地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三)1986—2004年:地方自发流转与中央制度约束间的

(四)2005—2008年:中央授权下的地方流转探索

(五)2009年至今: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

二、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1949—1956年:中央主导的无偿分配与自由流转

(二)1957—1978年:政府代替市场配置宅基地资源

(三)1979—2013年:政府严格管控与市场化配置萌芽

(四)2014年至今:中央鼓励地方探索市场配置宅基地资源

三、农村征地制度的历史演变 54

(一)1950—1958年:中央主导的城乡公平征地模式

(二)1959—1985年:农村支持城市的征地模式

(三)1986—1998年:中央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征地行为

(四)1999—2015年:中央严格管控与市场机制萌芽

(五)2016年至今:市场主导的城乡公平征地制度

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特征和内在逻辑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特征

(二)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激励机制—制度环境—政策工具:一个分析框架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国一盘棋与地方分异化策略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分析框架

(一)激励机制

(二)制度环境

(三)政策工具

三、分析框架小结

第四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赋权农民的分异目标

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闲地”向“活钱”的转变

二、浙江德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一)改革的主要制度设计

(二)改革的典型案例

(三)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绩效评价

三、福建晋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一)改革的主要制度设计

(二)改革的典型案例

(三)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绩效评价

四、广西北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闷声发大财

(一)改革的主要制度设计

(二)改革的典型案例

(三)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绩效评价

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下地方选择与解释

(一)地方试点开展入市制度改革差异性表现

(二)现有激励机制和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

(三)为什么会出现空间上的策略分异?

(四)现有体制机制是阻碍还是推进了改革?

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五章 宅基地制度改革:市场条件决定创新空间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向准市场化配置看齐

二、浙江义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渐进式”

(一)主要政策

(二)典型案例

(三)小结

三、江西余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减法式”

(一)主要政策

(二)典型案例

(三)小结

四、贵州湄潭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标准化”

(一)主要政策

(二)典型案例

(三)小结

五、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地方选择及其逻辑

(一)地方选择的空间异化逻辑

(二)地方选择的时间演化逻辑

(三)激励机制与制度环境的基础性影响

六、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征地制度改革:农民真实产权的进与退

一、征地制度改革:不断向市场化的征地补偿靠近

(一)征地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留用地政策:契合改革逻辑的政策选择

二、浙江杭州留用地政策实践:从“自主开发”转向“统筹开发”

(一)留用地政策的主要制度设计与演变

(二)留用地政策实施的典型案例

(三)留用地政策实施与演变的主要特征

三、广东南海留用地政策实践:“放”与“收”的权衡

(一)留用地政策的主要制度设计与演变

(二)留用地政策实施的典型案例

(三)留用地政策实施与演变的主要特征

四、内蒙古和林格尔留用地政策实践:非典型地区的尴尬经验

(一)留用地政策的主要制度设计

(二)留用地政策实施的典型案例

(三)留用地政策实施的主要特征

五、征地制度改革中地方留用地政策的选择与解释

(一)留用地政策选择的时间演化

(二)留用地政策选择的空间演化

(三)留用地政策时空演化的原因: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

(四)从留用地到土地制度改革:体制机制的影响

六、征地制度改革背景下留用地政策的启示

(一)留用地政策实施的改革经验

(二)留用地政策演进的政策启示

第七章 三项制度统筹改革:“有组织的”市场化改革

一、突破壁垒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由来

(二)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整体设计

(三)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地方行为

(四)小结

二、浙江绍兴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闲置农房激活

(一)主要制度设计

(二)典型案例

(三)主要特征及绩效

三、四川泸县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宅基地共建共享

(一)主要制度设计

(二)典型案例

(三)主要特征及绩效

四、上海松江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集中安置与平移归并

(一)主要制度设计

(二)典型案例

(三)主要特征及绩效

五、地方统筹改革的选择逻辑与分析

(一)地方选择的空间异化

(二)地方改革的选择逻辑

(三)激励机制对地方统筹改革的影响

(四)制度环境对地方统筹改革的影响

六、统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八章 改革中的地方政府决策:激励和约束下的选择

一、央地关系框架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起点

(一)当前土地制度的困境:制度红利逐渐消失

(二)中央政府对本次改革的要求:深化市场改革与统筹城乡发展

(三)地方政府对本次改革试点的态度

(四)不同层次下央地政府的制度改革互动

二、激励机制层次对地方政府改革行为选择的影响

(一)财政的激励对地方政府改革的影响

(二)晋升的激励对地方政府改革的影响

三、制度环境层次对地方政府改革行为选择的影响

(一)地方政府基于改革目标对制度环境变革的推动

(二)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改革实际行为的影响

四、地方情境对地方改革行为选择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的禀赋影响地方的改革动力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方政府参与改革的目的

(三)市场化程度影响入市的积极性和模式选择

(四)村集体自治能力影响地方政府的角色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地方行为逻辑

第九章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中国故事:结论与启示

一、回顾本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改革的逻辑

(二)改革的过程

(三)改革的绩效

二、本书的研究结论

(一)三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绩效的时空差异

(二)改革绩效与地方政府行为

(三)地方政府行为的时空分异规律

(四)地方政府行为分异的原因

(五)体制机制改革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

三、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政策工具层次:大胆创新政策工具,提高工具运用的匹配性与协同性

(二)制度环境层次:加快市场机制培育,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

(三)激励机制层次:积极转变央地关系,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


关闭

CopyRight©2016 illss.gduf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