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法律网编者】随着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不少地区政府和群众积极响应,改革试点不断增多。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录堂教授主导的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改革试验示范项目在蓝田县小寨镇董家岭村启动。该改革试验示范项目将农地产权(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等)在集体和农民之间按集体占51%,农民占49%的比例混合分配后再市场化流转,解决“转出土地农民不敢转出土地”和“转入土地农民或经济组织无钱转入土地”问题,探索集体土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路径。 该改革试验示范项目是在董家岭村探索建立“以土地集体公有为主,非集体(农民)土地所有为辅”的土地集体公有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控制权比例化市场流转试验,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科学地解决人多地少条件下土地产权市场化可能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农民农地产权自由进入和退出问题,让农民“退出土地”有保障,“进入土地”有支持,彻底消除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形成具有双重保障的农地市场流转机制。 李录堂告诉记者,这一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思路是遵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宪法》原则,借鉴国有企业划分国有股、企业股和企业全员持股的经验及城镇住房公积金改革的做法,将农地产权(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等)在集体和农民之间按集体占51%,农民占49%的比例混合分配后再市场化流转。其中集体所占农地产权及收益总额的51%主要用于农民土地社会保障金和农地规模化公积金,以解决农地市场流转过程中失地失业农民的生存和就业保障问题,其余49%的收益归农民个人所有,进而形成既能保证农地集体所有制主导地位,又具有双重保障和稳定性的农地产权市场流转机制。 “通过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改革,土地可以量化为货币,给村民提供双重保障。”董家岭村村支书李田利向记者介绍说,现有的土地流转方式制约了农业集约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启动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试点后,可以很好解决村里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快村里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他们村力争用一到两年的努力,流转土地2000亩,为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改革探索可以推广的经验。 李田利表示,村民与村委会签订流转协议,村委会在委托第三方或自己成立公司经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村民收益,村民可以享受土地收益保底和产业发展年终分红。为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他们还在村委会下设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对集体资产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 “通过集体土地产权比例化市场自由买卖,逐步通过土地市场形成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载体的适度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李录堂说,该试验将在董家岭村形成新的集体成员资格条件和新型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土地社会保障金、土地规模化公积金,实行土地规模化公积金抵押贷款,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对于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改革试验示范项目为何选择在蓝田县小寨镇董家岭村进行。李录堂告诉记者,董家岭村产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核桃栽植产业已经成规模,已形成户户栽核桃、人均6亩多、收入近万元喜人局面,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并且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思路超前,有突破土地规模化的制约,把村上产业做大做强的愿望。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估算起来可流转的土地价值约100万亿元,其中耕地约40万亿元,林地20万亿元,宅基地40万亿元。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蓝田董家岭村的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改革试验成功,将对推动农村宅基地、林地和草地产权改革起到重要借鉴和示范作用。 据了解,李录堂教授当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大四时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农村土地问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硕士、博士后,留校任教,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村问题研究。2012年,李录堂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农用土地所有权国家、集体和个人比例化共同所有”理论,获得了各方的关注。该理论指出,在保证农地集体所有制主导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土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将双重保障和稳定农地产权市场流转机制,为农村土地流转再加一把“安全锁”。 中国农地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