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传媒观察

热点时评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时评 >> 传媒观察 >> 正文

土地流转的慈溪探索 慈溪探索启示录
2009-01-15 16:40:02 本文共阅读:[]


  在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日趋加快的今天,如何同步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浙江省慈溪市,以建立全覆盖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为突破口,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激励机制,历经20年,突破重重障碍,走出了一条“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规划先行、结合社保”的新路子。
  中介全覆盖,打造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
  慈溪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隶属宁波,现市域面积1361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102万,其中农业人口就有87万。慈溪经济比较发达,是全国百强县,有各类工商企业77890家,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70万人。
  据了解,慈溪市的土地流转,源于制止土地抛荒。1999年,慈溪市委出台了《关于鼓励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2000年到2003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土地流转,并于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在慈溪,不论哪个乡镇哪个村,只要农户愿意流出土地,都可以跟村服务站签订委托协议,由服务站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负责将土地统一发包给经营户。在村内流转的,村服务站直接完成中介,涉及到村外、镇外的,由镇里的服务中心与相关乡镇服务中心负责完成中介。不管中介是否成功,农户在签订委托协议后的第二个月,都可以到服务站领取土地流转金。至今,慈溪共有20个乡镇、289个有承包土地的行政村都建起了服务中心和服务站。
  中介组织的设立,不仅解决了原来土地流转主体脱节、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等弊病,还保证了土地的集中连片,促进了规模经营。市农业局经营管理科科长祁伯灿从事土地流转工作多年,他坦言:“过去经常要处理流转纠纷,忙得头昏脑胀。现在土地流转的具体工作都由服务站完成,我们可以集中精力研究新问题,出台新政策。”
  2002年,慈溪土地流转结束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一年时间就新增了6万多亩,新增面积是上年的6.5倍。此后,全市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平均保持在1.5万亩以上。同时,单体规模经营的面积也从原来的10亩为主逐步向100亩以上为主发展。
  “涌森”是种植出口蔬菜的农场,场长郑涌森告诉记者:“过去流转几十亩土地,要自己挨家挨户去谈,麻烦不说,成功率也低;现在由村服务站统一出面,公开招标,一目了然,一包就是几百亩,大家都方便。”现在,涌森农场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600亩。
  项目带动,突破土地流转的规模瓶颈
  人多地少,是浙江的基本省情,慈溪也不例外,人均耕地只有0.6亩。其中又分为按劳力分配的责任田和按人口分配的口粮田,一家农户虽说会有2亩多地,但往往分散在多个地方,东一块,西一块,十分零碎,加上中间还有不少插花地,土地流转起来成本高、纠葛多、难度大,根本谈不上任何规模,也引不起大户的兴趣。因此,土地流转对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可谓吃力不讨好。
  如何突破土地流转中的规模瓶颈,慈溪的做法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带动流转,开发一片,流转一片。
  慈溪地处杭州湾,有大片的滩涂,地势低洼,原是棉花产区,效益不高,调整产业结构后,以发展出口创汇蔬菜为主。为了提高农田标准化,农业、国土、财政、水利等部门先后以土地整理、土地综合开发、滩涂围垦等名义进行了多个项目开发,兴建了各种基础设施,土地质量有了大幅提高,规模也得以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生产主体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可以一展身手。
  慈溪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将全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开发、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规划中,该区域是蔬菜产区,项目开发时就按蔬菜生产的要求进行,项目验收合格后,该基地只能种蔬菜,不得挪作他用。
  “中横线”,是一条从杭州湾到宁波市的新公路,因横贯慈溪中部而得名。与常见的浙江农村不同,沿着“中横线”在慈溪驱车前行,所见都是连片的蔬菜基地,田成行、地成方,田间道路和排灌沟渠齐全,十分壮观。根据慈溪产业规划,“中横线”沿线都是蔬菜基地。
  在逍林镇破山村蔬菜基地,农场主余慧锋指着一大片菜园子向记者介绍:以前,这里名叫“三十六洼”,因为零零碎碎,一共有36个小水塘而得名,一下大雨就被水淹,老百姓避之惟恐不及。项目开发后,全成了标准农田,地块大,标准高,大家都争着来承包。
  截至目前,慈溪65万亩耕地中,农村承包土地面积54.13万亩,已流转的土地面积达31.4万亩,占全市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58%,形成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的有31.6万亩,100亩经营规模以上的逾12万亩。在流转的31.4万亩土地中,通过项目开发促成的就占一半以上。
  与社保结合,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在慈溪,因为有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土地流转开始步入制度化轨道,农民放心,土地承包户安心,政府省心。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税的免除、土地收益的提高,导致农户对土地升值预期不断加大。
  2008年,是慈溪土地流转合同到期的高峰年,需续签流转合同的土地有近3万亩。据农业部门调查,有40%的农户到期后不愿续签流转合同,即使愿意续签,也希望将流转年限定在5年以下。
  慈溪土地流转又一次面临严峻挑战。针对此,慈溪市及时调整政策,出台了土地流转与农民养老保障相结合的政策。政策规定,对二轮承包期内剩余年限的土地经营权一次性委托镇、村流转的农户,市财政每年给予每亩100元的养老保险补贴。
  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诸永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现在的行情,土地流转费一般每亩为400元左右,外加100元社保补贴,以二轮承包剩余年限有21年计算,每亩土地可拿流转费、社保补贴共计10500元。而土地承包权属关系依然没变,一旦土地被征用,劳力安置等政策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另外市里还在酝酿新的土地承包权换城镇社保政策,一旦实施,长期流出土地的农户所获得的利益不亚于土地被征用的农户。”
  将土地流转与农民社保相结合,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给他们吃了一颗长效“定心丸”。
  在逍林镇破山村采访时,一位名叫张宏民的老汉拉着记者的手说:“现在都是年轻人在外面做生意、办厂,年纪大的人在家里帮衬帮衬,土地不种可惜,种又没有精力,流转还有收入,大家都有利。”
  该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站长岑再尔说:“以前大家还有顾虑,怕流转土地时间长说不清楚,现在跟社保结合,又有钱拿,又是凭证,当然好。”
  土地大流转促成现代农业大发展。目前,慈溪已形成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食草畜禽和花卉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其中200亩以上的绿色产业基地有222个,面积超过17万亩;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浙江省级3个,建有家庭农场、联户农场等450家。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其前身为小小的慈溪冷冻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是浙江最大蔬菜出口企业,年出口蔬菜3亿多元,在慈溪建有各类蔬菜种植基地达5万多亩。
  集团董事长陈龙海坦承:“大量的蔬菜出口,一定要有稳定的、安全可控的原料基地,如果土地流转不起来,海通的发展就会很难。”
  农业,在慈溪不再是没有效益的累赘,而是十分抢手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开始青睐农业,纷纷投身其中。2007年,慈溪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达到3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26元,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30多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28.8亿元,占宁波全市农产品出口的45%。
  慈溪的土地流转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人多地少的东南沿海走出了一条新路,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启示一: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土地流转尽管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但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只有在二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土地的大规模流转才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创造了许多吸纳农民就业的岗位,消除了农民千百年来对土地的依附。通俗说,农民要交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土地,必须有处可去、有活可干、有钱可挣,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慈溪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位居全国百强,民营企业星罗棋布,吸纳了绝大部分当地农村劳动力。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左右,其中80%来自于非农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让慈溪的土地流转具备了水到渠成的客观条件。土地流出后,慈溪农民成了“多薪农民”,不仅在企业里有打工的工资,而且可以在承包地里“坐收渔利”。
  启示二:龙头企业的带动功不可没。所谓市场,是由买卖双方共同构成的,如果只有卖出,没有买进,市场最终将“关门大吉”。从当前土地流转的情况看,流进甚至比流出更重要,因为农业风险大、效益低,人们对涉足农业大多只有冲动,没有行动。
  慈溪的67家农业龙头企业是土地流转市场最大的“买方”,正是他们的存在,保证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正是他们的发展,保证了市场的兴旺。他们多数从事蔬菜加工,产品以出口为主。在生产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扩大农业发展空间,一方面保证了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质量稳定,另一方面,客观上带动了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如海通公司推行的加盟农场模式,加盟农场按照公司统一要求种植生产,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按照合同价格收购销售加盟农场全部农产品,由此带动的土地流转达到6.2万亩。这说明,土地流转必须重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
  启示三:土地流转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推动。土地是特殊的商品,国家对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有诸多十分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一般人来说很难掌握;土地流转市场是新兴的无形市场,交易规则尚未健全和完善,许多交易地下完成,很难控制。因此,尽管农民愿意流出,企业愿意流进,但流转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慈溪情况看,政府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由财政出资激励土地流转,连续十年出台相关文件,市级财政兑现扶持资金3100万,还有四分之三的镇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二是建立覆盖全市的中介服务组织,每个乡镇都有流转服务中心,每个村都有流转服务站,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三是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途径,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路沟渠配套,为土地流转打好良好基础。
  启示四:土地流转应根据不同的阶段,确立不同的重点,及时调整政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受供求关系、国家政策及下游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市场也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任何一成不变的政策都只能是固步自封。慈溪土地流转政策的调整迅速、及时、到位。流转初期,考虑的主要是流进方的积极性,因此,政府以支持大户为主;流转后期,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变成了解决流出方的积极性,因此,政府的支持调整为以农户为主。同时,面上的支持被调整为重点地区的支持,常规支持被调整为对新型流转形式的支持,从而有力地解决了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启示五: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利益。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里,农民的恋土情节可谓与生俱来,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农村,在农民社会保障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当下,土地流转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利益,是土地流转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政府的意愿不能替代农民的意愿。政府在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时,切忌一刀切、强迫命令。慈溪在土地流转前,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在土地流转中,切实抓好规范操作,对流出土地的农户,都要求签订流转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2002年以来,由中介委托流转的土地,全市没有发生一起纠纷。按合同的规定,农民都按时拿到土地流转费。
  启示六:土地流转必须做好长远规划。土地流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制订科学而严密的规划。其中包括流转目标、阶段重点、流转规模与速度、流转期限和价格、流转主体培育等。
  慈溪的土地流转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做好土地流转规划,以规划引领流转,以流转促进布局,使土地流转真正做到有目标流转、分阶段推进、按规划实施。在慈溪,土地流转后,并不是你想种啥就种啥,而是要根据农业产业化规划统一布局,该种啥就种啥;流转的期限和价格,也不是你想怎么定就怎么定,而是由中介组织出面,根据区块功能,确定基本统一的期限和价格,从而保证了土地流转市场的稳定,保证了作物功能区块的实现,特别是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

 

关闭

CopyRight©2016 illss.gduf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