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农村土地改革,重点在于允许农村自由买卖土地使用权(所谓的土地“流转”),目的是希望利用土改为突破,一方面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并由此整治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
在环球经济遭遇美欧金融界强震所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袭击之际,从土改发轫的经济结构调整,长期而言或能够作为中国抵挡海啸巨浪的经济堤防。
简略言之,土改的最终目的是借由取消政策压制农民生活水准的现状,无论是承包大块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土地入股获取分红,或以土地为抵押获得创业贷款,都将为农民带来利润,提高收入,释放他们的购买力,加大内需这个经济引擎的马力,维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另外两个主要引擎――出口与投资――已经出现动力不足的窘境。商务部数据显示,FDI(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连续三个月下跌,9月更创下年内新低;中国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8%。
此外,股市和楼市双双下挫也势必打击城镇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如果经济三大引擎同时失速的情况发生,将对中国的经济甚至社会及政治情势造成严重的后果。
成功预见本次金融海啸的美国印裔经济学家巴特拉(Ravi Batra)言简意赅地指出,海啸的发生来自不断扩大的工资缺口(wage gap)所引发的供需失调。
所谓的工资缺口就是工人生产力与其实际收入间的差距。巴特拉说,虽然以美国为首的环球经济生产力持续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却被他指控的腐败体系人为地压低,使得资本完全攫取了缺口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这种经济上的不公不义,也给金融危机带上了鲜明的道德色彩。
工资缺口的一个后果是举债消费成为解决供给失衡的办法,而巨大的利润则制造了股市及楼市的泡沫。这种人为的失衡发展模式最终必然要被市场纠正。英国经济学者发现,当今工资缺口之大,与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前非常相似。
本次三中全会要给农民松绑,自然是中共改革所采取的渐进主义的结晶品,不可能是因为针对金融海啸来袭。土改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征地所带来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荡,且一并借助改善农村购买力来增加内需,维系经济动力。
然而土改的效果――如果实施得宜――却正好对应了巴特拉关于工资缺口产生供需失衡的诊断。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获益(工资)并没有赶上生产力的提升,这种失衡在中国是表现在城乡经济二元化。与任何失衡一样,不尽早调整,结局必然是灾难。
土改在时间点上也恰好碰上了全球金融海啸所可能导致的经济萧条。中国农村经济改善工程破土动工,最终或许将成为抵御国际经济冲击堤防的地基。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民的经济不平等不仅在道德上义不容辞,也将能提高中共统治的合法性。
当然,海啸巨浪袭击中国的速度,明显将快于土改所能产生的防御效果。如何在短期内改善经济其他领域存在的工资缺口,如健全社会福利保险、强化工会角色、改变企业寡头垄断等措施,还需要当局全盘的规划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