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转载本文只为传播更多信息,如作者不同意转载,请联系027-88386009或ndfcn@yahoo.com.cn)
农村金融改革也是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的议题之一,农村金融建新格局和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这两个方面,有望取得突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董文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果转给了国务院。
应出台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条例
董文标认为,应抓紧出台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条例,明确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定位,加速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可考虑由国家政策贴息,农业发展银行每年发行800亿-1500亿金融国债,专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开发银行积极运用城市建设开发经验和平台,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村镇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对重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
银行各有定位服务不同对象
当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都有支农的功能,但如何分工定位呢?
董文标指出,遵循“面向三农”的改制原则,努力把农业银行办成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重点服务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信用社则需改革再造,应扭转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出现的“非农化”倾向,重点支持农户、农村个体小商户以及为农业服务的中小企业。
邮政储蓄银行,则需在发挥好农村地区储蓄、汇兑和支付结算等基础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国内涉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探索扩大涉农小信贷服务。
农业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为调动上述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董文标提出,国家应在财税政策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持。比如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包括对县域内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含保险机构)的营业税、所得税实行大幅度减免或全免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准许农村地区存款利率适当高于城市存款利率,减少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甚至吸引城市资金流向农村。在监管政策方面,董文标则建议能免收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费。
董文标的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的认同。李德水认为,即便将来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财政减收数额也不大,而由此带来的增收效果却无可限量。
盘活33万亿元耕地和农村住宅
有了金融机构之后,农民贷款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无资产抵押。董文标指出,这可以通过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政策,来盘活农村存量资产。途径可以是通过明晰农村耕地、宅基地、住房等资源的财产权利,给农村居民核发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财产权利证书,并允许其抵押转让;要建立农村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流转制度。
董文标算了一笔账:目前农村居民7.3亿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大约30平方米,以村镇住房平均600-800元的成本造价计算,农村农民住宅价值13万亿-18万亿元人民币;农村耕地18亿亩,若按每亩6000-16000元征地补偿中间价计算,价值大约20万亿人民币。
董文标指出,因此,核发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盘活巨额存量资产,对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