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学术前沿

热点时评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前沿 >> 正文

农民工进城由“候鸟式”转向迁徙式
2009-07-29 21:43:20 本文共阅读:[]


中国经济的历史转型要完成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一是把农业GDP占总GDP的比重要降下来,例如降到5%以下,从而为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下降提供生产力基础,以提高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二是把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下来,例如降到20%乃至10%以下,在高度城市化基础上实现中国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中国人正在为此进行艰苦跋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农民工而不主要是农村家庭进入城市,但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大量农村家庭完整地进入城市。如何实现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平滑对接,并使这个过程尽可能稳一点、快一点,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世纪性难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完成的《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综合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个难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多年来,我们总能听到一种不小的声音,发声者主张保持中国农村的传统经济状态,不赞成中国实现城市化,把农民工流动看作一种消极现象。与这种声音相呼应的政策设计思路是这样一种意见:由政府花钱建设一个新农村,农民们就留在农村,并在农村享受自己的生活。所幸这种政策设计思路并没有占上风,这显然与一批头脑清醒的学者主导政策研究有关。

  报告给我们传递了一些重要信息。一是中国农民工的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其增长与国家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农民工的贡献息息相关。二是农民工的主体由农村青壮劳动力构成,并且他们越来越显示出留居城市的倾向。而我国的发达经济区域有能力接纳农民工家庭定居。报告说:农民工在城市沉淀的程度和长期居留倾向增加,由候鸟式流动向迁徙式流动转变。这个结论十分重要。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的大量村落将走向衰亡。毋庸置疑,这种情形是我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设计中应该高度重视的。三是从农民工分布的区域结构看,我们地级以上的城市的农民工的集中度在持续提高,而县级以下城镇的农民工集中度在下降。这可能反映了我国城市化政策设计或执行的某种缺陷。大城市的综合产业规划政策造成了大而全的产业结构,挤压了小城市的产业成长空间,是产生这种缺陷的基本原因,这是我的看法。这方面的问题说明,农民工问题需要政策综合配套来解决。这个报告还做出了一个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研究结论,它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形势以后,得出的结论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我以为,这个估计结果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值得决策者重视。从报告中的数据看,农民工的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非农产业,并落脚在小城镇,而不是村庄。非农产业的特性是集中发展,否则没有效益。所以,返乡创业的本质应该是在农村平地造新城。我以为这个认识也需要决策者高度关注。

  中国农村究竟有多少剩余劳动力?未来30年里,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减小的数量,绝非一个常量。报告正确地看到,刘易斯拐点不是一个,而是一个时段。正因为如此,中国一度出现的民工荒也可能是偶发的、暂时性的现象,它与劳动报酬的刚性变动特征有关,而不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推论,局部的民工荒的出现不应成为国家基本政策调整的依据。

关闭

CopyRight©2016 illss.gduf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