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徐恒杰
嘉宾: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舟波
王舟波:长期关注农民工问题,发表过多篇观点鲜明的相关文章。全国总工会2010年3月成立由多个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于2010年6月、2011年2月相继推出代表全总观点的研究报告,他是课题组副组长和主要成员之一。
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前不久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期对话邀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舟波,共同探讨这一指导性政策意见具有的深刻积极意义。
主持人:为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部等三部门前不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
见》明确,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您如何看待这一意见的积极意义?
嘉宾: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不久召开会议,讨论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会议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此背景下,文化部等三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是对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切实关切,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农民工权益的关切不断走向深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进步。
主持人:怎么理解您所说的对农民工的文化关切在整个社会进步中的意义?
嘉宾: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最初被称为“盲流”,经过若干年的演化,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逐渐显明,但目前正在流通的这
个对他们的称谓,仍然具有一听即知的身份色彩,其基调是灰色的而不是鲜亮耀眼的。从其出现之初,农民工就处于一种“权利缺失”和“权利剥夺”状态。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用辛劳和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以此养家糊口,但其合法权益却经常得不到有效保护。尽管已经与他们所栖居和劳作的城市日益关系紧密,但是,按照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即使已引起普遍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也仍然是――农民,因而在城市社会中很多权益都被忽视。这样的现象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宪法精神,与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与文明社会所禀持的基本价值,与二战后各国注重劳工权益保护的世界性潮流,都是严重相悖的。因此,可以说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的任何实际行动,都是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进步意义的。
主持人:从政策层面看,您认为这次三个部门出台的意见有什么样的指向意义?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
嘉宾: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将其确定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所要把握的“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被置于首位。在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中,农民工权益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次文化部等三部门出台
的意见正是具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工权益的空前重视。
这次出台的政策意见有一些很好的构想,但要产生预期的效果,还需要靠各级政府部门切实落实。农民工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打工,需要得到精神认同和寻找心理归宿,这就是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义所在。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除了农民工自身和社会各阶层的努力外,政府必须承担更大的和更多的责任。政府部门的努力,应不只是体现在发布一个意见上,而是要实际体现在制度设置、资源扶持以及财政投入等安排上。重要的是,在具体操作中,要真正蹲下身子了解农民工的需求,感受他们的情感脉动,而不是闭门造车地设计一些想当然的文化项目,然后以某种恩赐式的姿态施之于农民工,如果是这样,那就未必能达到出台意见的良好初衷。
主持人:要使对农民工的文化关切确实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您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嘉宾: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工群体中,近年来已经涌现和显现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创作样式。如何将这些已有的具有草根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鲜活创造,纳入我们正在谋划的农民工文化工作中,需要有关部门首先端正心态,不可仅仅以某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引导”。我们所做的努力,要能够真正使在点子上,真正知悉和了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这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