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探讨了用益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功能定位和实践应用。从物权法的四重功能面向 —— 个人自由、经济效率、社会关联和国家规制出发,系统分析了用益物权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书阐述了用益物权作为所有权分离的重要形式,既体现了财产权是 “自由之定在” 的个人自由面向,也反映了通过权能分离提升经济效率的功能。同时,用益物权具有显著的社会关联性,尤其体现在居住权等特殊类型中,通过对所有权的限制实现 “人人自由而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的理念。在国家规制层面,用益物权制度往往被用作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工具,特别是在土地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书中既考察了罗马法以来用益物权的历史演进,又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具体问题。通过将传统民法理论与现代制度经济学相结合,揭示了 “权利是权力的晚礼服” 背后的制度实质,为理解和完善用益物权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汪洋 1983年出生,安徽徽州人,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受聘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学名师进检察”授课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多个中国法学会下属二级学会及北京市法学会直属研究会中担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荣获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优秀应用法学论文成果奖、中国法学会董必武青年研究成果奖、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佟柔青年优秀研究成果奖,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荣誉。担任清华大学实践教学专家、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负责人,获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教师林枫奖、仲英青年学者。深度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的制定研讨,协助民政部、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起草修改多部规范性文件。
出版信息
作者:汪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目录
绪论
物权法的四重功能面向
第一卷 用益物权的体系生成与法系比较
第一章 罗马法上所有权概念的类型与内涵
一、罗马早期的所有权概念:支配权(mancipium)
二、古典法中的所有权概念:dominium与proprietas
三、古典法与帝政时期所有权的多种类型与统一
四、罗马法所有权概念对两大法系的影响
五、总结
第二章 大陆法系用益物权框架的生成与表达
一、物权规范体系的历史基础:时间维度与社会维度
二、“贵族—平民”体制与“所有权—占有”框架
三、公地多元利用与规制:债权模式
四、“所有权—他物权”体系的成型与水平分割的趋向
五、物权规范的教义功能、社会结构形成功能与规制功能
六、结论
第三章 传统中国地权管业秩序的理论构造
一、传统中国地权秩序的二元结构
二、民间地权秩序中的管业层级与交易形态
三、民间地权秩序的统一理论框架
四、二元地权秩序与地权分化的成因和功用
五、两大法系财产权的观念和结构:与明清时期地权秩序的比较
六、余论:明清地权秩序对我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有益启示
第二卷 城市土地及房产的利用与归属
第四章 土地空间利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运用
一、重构土地空间开发利用的权利体系
二、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独占利用模式
三、空间相邻关系:法定无偿的利用协调模式
四、空间役权与公共役权:有偿、非独占的利用模式
五、“卡-梅框架”下空间役权、公共役权与相邻关系的体系再造
六、结论
第五章 公共役权在我国土地空间开发中的运用
一、引言
二、空间役权的制度优势
三、公共役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
四、我国公共役权运用的实践经验
五、结语
第六章 婚姻关系中房产归属与份额的理论重构
一、问题现状与成因
二、价值立场: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婚姻、人口与住房问题
三、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的性质与归属
四、房屋产权登记与婚姻内部房产归属脱钩
五、婚姻关系内部房产的归属与份额
六、离婚时房产归属及补偿数额计算
七、结论
第三卷 农村土地的制度变革与规范重塑
第七章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三重功能属性
一、导言
二、氏族集体土地的历史图景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三重功能属性
四、结论
第八章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再体系化
一、集体建设用地的法源与政策沿革
二、集体建设用地的基本类型
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构造
四、入市与征收的体系分工及利益协调
五、“三权分置”视野下宅基地向集体建设用地的转化
六、结论
第九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规范阐释与政策考量
一、导言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的法规范体系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的法构造阐释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的法政策考量
五、结论
第十章 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的制度重构
一、问题现状:法源缺失与裁判分歧
二、问题根源:作为生存保障工具的价值预设应否维持
三、制度重构:将宅基地纳入集体建设用地的类型框架
四、结论
第四卷 居住权的历史演进与中国实践
第十一章 从用益权到居住权:罗马法人役权流变史
一、基于现代民法视角对罗马人役权体系的重构
二、用益权的社会功能与体系定位
三、用益权的基本构造
四、使用权与用益权的边界:从质到量的转变
五、居住权的诞生:从权能到权利
六、结论:罗马法人役权流变史对民法典编纂的启示
第十二章 民法典中的意定居住权与居住权合同
一、居住权的功能定位与规范类型
二、意定居住权关系的三个层次及其登记
三、意定居住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基本构造
四、居住权合同对租赁合同的类推适用
五、结论与评价
第十三章 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规范构造
一、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历史源流与体系定位
二、通过死因行为设立居住权的具体方式
三、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物权变动与居住权登记
四、结论
后记 清华园里的第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