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担心土地流转会出现‘大地主’,其实我觉得更应该关注因为土地流转而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可不必担心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由于土地的过于集中而导致“大地主”出现,首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由于宅基地换房等引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安置及保障问题。
不必担心“大地主”出现
“其实根据农村的土地分配制度,是很难真正意义上出现‘大地主’的。”蔡继明表示,现在农村土地分配大体上是平均一个农户7.5亩,如果一个农民或者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就必须有更多的农民肯让出自己的土地,“但能够让农民出让土地的前提是必须解决他今后的生计问题”。与城市人口拥有社保不同,我国的农民长期以来大多靠“地”吃饭,没有了土地也便没有了今后的生活来源,因此农民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别人。
此前也有专家预测,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可能会自愿放弃已经闲置的土地,从而获得一次性的补偿。对此蔡继明表示,这也不足以构成“大地主”的出现。“因为大量‘大地主’出现的前提,必须是有大量农民放弃自己的土地到城市务工,而这需要城市化进程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才能实现。”
蔡继明表示,如果一些地方真的担心会出现“大地主”,可以从政策上给予一些限制,例如家庭经营一般不能够超过多少亩,或者一个农场的经营一般不能超过多少亩。
农村剩余劳动力应有所保障
按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看,不会有大量的农民为获得一时的收益,放弃自己的农村土地向城市迁徙,但目前在个别地方探索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由于土地流转而引发剩余农村劳动力的保障问题。
“宅基地换房就是一个例子。”蔡继明表示,此前许多地方在探索集体所有制土地转让的过程中,特别是宅基地换房后,出现了很多农民放弃土地进城居住,在获得一套城市里的房屋后,土地被集体吞分,原有的宅基地被集体收回。
“除了一点钱和房子以外,农民并没有太多的保障,一旦在城里失业又返回农村时,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承包地。”蔡继明表示。
在蔡继明看来,农业用地流转的过程中如果不可避免要出现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那么相关部门应在制定土地流转细则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保障问题。
流转土地可缓解城市化占用耕地
去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土地流转问题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随着对农民流转土地限制的减少,土地流转的规模、程度、范围肯定会不断地加大。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前,农民的土地只能单一由政府征收,补偿标准多数执行工业用地补偿标准,农民拿到手的补偿款实际上远远低于其出让的土地价值。“而在采用建设用地流转补偿后,农民得到的收益增多,并可参与流转后的土地经营。”蔡继明表示。
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耕地数量奇缺,目前距离18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标准只多出2000万亩,“我们以往每年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速度要1000万亩,多的时候达到3000万亩”。蔡继明告诉记者,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恰好可以缓解城市化占用耕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