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ing Woo Liu
Monday, Nov. 16, 2009
申鹏/译
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了。中国曾经一度沉寂,并且与整个世界完全隔绝,而且社会被战争和运动破坏得千疮百孔。不过,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大的手机市场,到今年底,中国还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但在这些显赫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煤矿工人的艰辛,是流水线上装配工人的劳作,是中国农村无数打工群体忍泪挥别子女踏上寻工路程的无奈。但这一切,在辉煌的经济数据面前,常常被人忽视。
2002年,常驻东京的瑞士摄影师Andreas Seibert开始把目光对准中国的130000000名农民工,是他们的努力,造就了中国经济运转的发动机。从2002年到2008年,Andreas Seibert跋涉了中国的十几个省市,拍下了那些从事建筑工作的民工、女服务员、清洁工以及其他人群,其中有的人因为身处危险的工作环境,或者碰到了无赖的老板,生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Andreas Seibert创作的摄影作品的魅力在于,有些摄影作品经过了长时间的拍摄。比如,他曾经跟着一个太阳能设备厂家的工人朱先生(Zhu),从广州的工厂,历经35个小时到达朱先生的老家四川省。
Andreas Seibert的摄影作品选集在2008年出版了,书名叫《中国民工:何去何从》(From Somewhere to Nowhere: China's Internal Migrants)。在拍摄采访过程中,Andreas Seibert发现中国的民工虽然在城市可以赚到更多的薪水,但付出的更多,得到的工资远远不比他们付出的多。
Andreas Seibert说:“这些中国民工看电视,看来自全世界的画面,但他们永远无法成为电视里的一部分。这很容易造成不安的局面。”这也算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