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深入南街村调研,笔者发现二十年前被称为“难街村”的南街村二十年后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红色亿元村,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幼有所用、少有所学、居者有其屋”的美好理想,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三农问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适时变家庭承包的小农经济为集体规模经济、加强村领导班子和民主政治建设密切干群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走工农业相结合的联动发展道路和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三农;集体经济;基层建设;精神文明
1 引言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然而,中国发展到今天,日益积累的三农问题却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前进的重大问题。
三农问题简单的说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古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农业是弱势产业,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过多、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商品率低、生产成本高、农民种田不赚钱;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有人形容中国说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确,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城市的现代化而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农村交通卫生教育等还很落后;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产不增收,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却有些农村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为明星村,南街村就是其中之一。然而20 前的南街村曾一度被称为“难街村”,其穷不言而喻,而20 年后的南街村却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亿元村,并被冠以“乡村都市”、“豫南一枝花”等美名,但是这个曾经的穷困农村是如何实现这一质的飞跃的?它的发展对困扰我国发展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借鉴意义?下文将就此详细阐述。
2 南街村的发展过程
南街的创业史也是以党委书记王宏斌为首的村党委领导班子的创业史。他们深知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农民收入增长与发展的决定要素。于是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办起砖瓦厂和面粉厂,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又围绕“农”字大做文章。村子处于平原地带,土地资源有限又无其他优势,只能走工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将工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围绕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道路。于是1984 年开始,村民又在自觉自愿基础上将土地交给集体,变家庭承包为集体公有,很快就实现了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与此同时承包给个人的砖瓦厂和面粉厂也重归集体,南街村开始走上围绕“农”字上工业,办好工业带农业,从农业向工业转化的道路。
自80 年代以来,在公有制体制中,全村上下集中财力想办法,在粮食深加工上不断翻新产品提高效益,扩大财源,进而再扩大规模经营,形成滚雪球式的外向辐射式大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前一时期的发展积累,村企业形成了以方便面、锅巴、啤酒为龙头的三大系列70 多个品种,打开了一业带动多业兴的联动发展局面。此时他们又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完全实现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生产,另一方面投资上马新企业开拓新领域,加大工业生产。面对市场需求又兴建了第二、第三面粉厂,随着规模的扩大,各类产品所需的包装也越来越多,要求也愈来愈高。于是围绕这一动向,于1991 年与日本内田贸易株式会社合资建起了合资企业――彩色印刷厂,于1993 年建立彬海胶印有限公司,它们生产的彩色包装和纸包装一方面供内部企业使用,另一方面又由于巨大的外部市场需求很快打开销路,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后来又陆续兴建了中日合资拉面厂、中日合资河南麦恩食品有限公司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随着方便面厂扩建,拉面厂新建,汤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村又随之兴建了脱水菜厂、汤料厂、调味品厂等企业,既实现了企业内部交易降低成本的需要,又围绕农产品深加工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就业增收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80 年代乡镇企业发展单纯为上项目而上项目最终导致衰落破产的命运。
简言之,自从走集体主义道路之后,南街村就走上了腾飞之路。农业生产由原始小农经济发展到耕、种、浇、灌、收、打的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粮食生产连攀新高。集体企业也由最初的“两炉一组”发展到拥有26 个下属企业的南街村集团公司,产值也由原来的30 万元到后来的14 亿、15 亿、16 亿。它的腾飞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学习的经验。
3 南街村成功的几点启示
遵循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针,适时地变土地由家庭承包的小农经济为集体经济,完善农产品生产制度,改变落后生产方式。当今世界农业竞争是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化的大农业竞争,小农经济不能适应种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手段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引入使物价水平大幅上扬,原来小农经济释放出的能量带来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远远赶不上物价水平的上涨,特别是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而进行的圈地运动更是加剧了三农问题,并使城乡差距扩大。
我们再说南街村,在实现包产到户以前,南街村就通过发展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但随着包产到户和将两个村集体企业承包给个人,到1983 年,粮食产量由分田前的亩产千斤下降到500 斤。整个南街村是一片狼藉,面对这种情况,南街村党支部果断地决定选择重走集体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土地交回村里后又实现了规模经营,千亩地的农场只有70 多人经营,达到了耕播收打集体化、浇水喷灌自动化,实现了旱涝保收,避免或减弱了自然灾害的影响;集体企业也由原来的一炉两组发展到如今的集团公司,南街村农民不仅没有向城市转移,反而吸引外地工1 万余人就地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再加上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南街村集体企业不断壮大产值利税连年翻番。
时间(年)
产值(元)
时间(年)
产值(元)
1984
70 多万
1992
2.1 亿
1985
130 多万
1993
4.2 亿
1986
320 多万
1994
8.02 亿
1987
730 多万
1995
12 亿
1988
1400 多万
1996
15 亿
1989
2100 多万
1997
16 亿
1990
4100 多万
1998
16.2 亿
1991
超过1 亿
注:自2000 年以来年产值稳定在14 亿元人民币左右
随着生产的发展,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主义道路也许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也许中国农村再次重走集体经济道路的过程还很遥远,但南街村的发展毕竟是一次成功的有益尝试。
第二点启示实际上也在第一点中有所阐述,现只简单概括如下:发展是硬道理,三农问题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农村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工业、流通业和服务农村农民的第三产业。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在深加工基础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办集体企业时要立足于农村,致力于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让农业逐渐产业化、工业化,让工业进入农业,反哺农业,不要一味地为上项目而上项目,以免重蹈80 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发展衰落的覆辙,要多业围绕一业动,一业带动多业兴,上马与现有项目配套而又有前途的项目,走联动发展路子,这样南街村的企业内部及其与农业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互动,具有内在动力和活力。这一点在南街村企业发展中是比较重要也是比较成功的经验。
再者就是狠抓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密切干群关系。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环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其手段一是依法选举村委会,坚持由村民直接选举,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充分行使选择权,监督权。二是建章立制实行民主决策,再次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齐抓共管。这些在南街村都做得很到位。在南街村有这样一个惯例:每个星期开一次会,让村民揭露党员的错误,并展开公开批评教育活动;每月开一次会,专门用于村民检举批评村三大领导班子的错误。也正因为这样,南街村形成了村务村民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此外,南街村办什么企业,怎么办,都是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村民共同参与讨论研究的结果,代表着人民的智慧和支持,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又那么强烈,南街村岂有不成功之理?
另外,纵观南街村的发展道路,如果南街村领导里没有王宏斌这样的好班长,恐怕南街村也不会有今天,所以要想解决好农村问题,村干部基层建设也是关键一环。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毫不动摇地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积极促进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是经济物质建设的助推器,是农村持续发展的保证。其手段一是搞好教育,二是搞好评比形成模范联动效果。搞教育一方面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更要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这些大大加强了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了组织纪律性。用毛泽东的公而忘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人改造人,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南街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同时收到了积极效果。同时经常开展学雷锋活动,教育人们爱护别人、团结互助、拾金不昧、遵纪守法等。另外还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的五献一留活动,使村民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受教育、培养并增加了责任感,极大地弘扬了正气,倡导出了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总之,正是由于这种种措施,南街社会秩序才井然有序,小人不光顾,村风正民风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南街村已经连续十年没有刑事犯罪事情发生。这种文明健康程度恐怕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种积极健康文明的村风不仅为村民创造了一个幸福安宁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南街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束语
南街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道路,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但它确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一个富裕发达的乡村都市。他的成功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尝试,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人文特征不尽相同。要让不同情况的农村按一个模式发展是不可能的。但能从中看到其成功之处,并得到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为农村为农民多做些事多谋些福利。因为“中国农村发达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最强大的时候”这句话经得起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