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学术前沿

热点时评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前沿 >> 正文

河南省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研究
2012-10-30 08:51:39 本文共阅读:[]


一、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是永恒的主题。中原经济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自古以来便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粮食问题已经日益凸显,过去全国有20多个粮食主产区,现在只剩下13个;过去全国粮食调出省有十几个,现在只剩下6个;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已经变成了“北粮南运”。以浙江省为例,在工业化、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下降超过了60%。长此以往,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确实令人担忧。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年后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而国务院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要求河南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要稳定达到1300亿斤,这就要求河南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要增加近300亿斤粮食,这个任务既光荣,也很艰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来完成这个目标。笔者认为,通过分两步走,逐步实现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的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是我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

(一)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现代农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发展开始,政策先行,我们首先就必须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为农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可以探索制定区域性的法律法规,在土地集中和流转、粮食生产、产业转移、环保、节能减排、劳工权益、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制度创新,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目标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为粮食增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例如,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加速农民土地集中和流转,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步伐;可以制定相应政策设立区域性的土地产权交易场所,使农民获得土地产权的资产性收入;可以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将极大地调动农村土地耕种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进一步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二)努力推进土地资产化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们所指的农村土地资产化主要指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资产化,通过这种权利的资产化,使农民获得经济报酬和收益[1]。推行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最好应采用资产量化模式,即在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最好是永久性的使用权划归村集体所有,而后再量化给农民使用。这个使用期限应该尽可能地长一些,这样一方面尽可能地保证了农民所获得的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大规模的对农村土地的投资,有利于实现粮食的增长,保证粮食安全。就目前的情况看,可以采取分两步走战略,先将粮食耕地的免费使用权限延长至与林权期限相同的70年,而后可根据农业的发展情况再进行相应地调整。当然,任何改革和尝试都是循序渐进的。改革和尝试要获得成功都必须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给予其一定的体制机制保证[2]

进行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保证土地自由合理流转。应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让不想耕种土地的农民,将土地使用权拿到这个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范围和效益,使农民获得相应的资产性收入。二是要严格控制农村土地用途。在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应严格界定农业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坚决制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滥占耕地的行为。三是要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凡转让出土地的农民一律进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资金可由国家、集体、农民各负担1/3。而对于不愿转让出土地的农民仍沿用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愿意转让出土地的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不但帮助其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给予其激励,使其更愿意脱离土地,进城务工,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四是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培训。农村土地资产化的推行将会使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层次差异较大,观念保守,突然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其中部分人可能会变得无所适从而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因此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帮助其就业[3]。可以由政府劳动部门组建适当的机构或由经认定的培训基地负责农民培训,政府进行监督,保证培训质量,切实保证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所需技能,让其顺利进入社会岗位就业。

(三)坚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耕地资源不可再生,耕地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因此,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就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制止乱占耕地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有序推进土地复耕复种,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引导农民按规划、有计划地向中心城镇和中心村组集中,科学合理地实行农村宅基地置换,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耕地保证,同时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继续向前推进积聚土地。应严格界定农业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围,坚决制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滥占耕地的行为,严厉打击惩处相关违法行为[4]。国家给河南下达的耕地红线是1.1872 亿亩,我们要在坚持这个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将更多的耕地集中起来。发展现代化农业关键看河南,而确保土地数量则是最基本的保障。

三、确保粮食安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确保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一是要继续加大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保证政府对农业投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同时,尽可能地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拓展农业投资渠道。二是要加速全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建成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着力解决干旱缺水、防洪防涝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复耕地、荒地、贫瘠土地等的改造力度,积极改良土壤环境,加强土地优质化的技术支撑和投入,提高可耕种土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其实质就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农业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河南应始终把粮食生产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紧紧抓住两个关键。一个关键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平衡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最具效率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例为11。而目前河南省种植业占农业比重的60%左右,畜牧业占35%左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目前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向,变为农牧并重、协调发展的方向。另一个关键是种植业内部的质量、品种、布局调整。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优质高蛋白大豆等生产基地。对种植业内部进行调整,只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粱、红薯、谷子、绿豆等粮食作物品种和播种面积,使大宗粮食作物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要加大新粮种的研发、选育和播种力度,扩大优质粮种的播种面积,抓住蔬菜和特色农业项目这个龙头,提高农产品的种植水平和质量,提升农产品的层次。

(三)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

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农业物质装备和现代物流体系等建设,在特色产业经济带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优势农产品加工增值战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形成优质、高效、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由数量、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品牌建设的引导工作,不断加大对这些企业品牌建设的投资力度,帮助其创建品牌、做大品牌、做强品牌,鼓励其走向国际市场。鼓励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把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支持鼓励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拥有话语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对农副产品生产企业产品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副产品食品安全,同时不断加大对企业食品安全建设的投资,帮助其提高产品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提高河南省农副产品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的粮食产出,进而实现全省粮食的增产增收。要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一是要完善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政策措施,稳定研究开发人员,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方面的作用,着力建设新型生物工程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培养等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室建设,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的孵化器。农业投资周期较长、见效慢、风险大,政府应该对高科技农业企业和科技创新提供更大力度的扶持,要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进步的投资比例,使省、市现有的各项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技术研发方面倾斜。二是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实现农业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引进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领域,激发民间农业技术创新的活力。三是要积极筹建郑州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围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优质高效种植业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选育等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形成农业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加大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设力度,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规避农业生产风险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有利于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促使农产品预售体系的形成。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一是要扩展期货交易品种,这就要求改革期货新品上市机制,在试验区内将农产品期货的上市机制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简化审批手续、提高上市效率。二是要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期货主体,增加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的参与力度。在试验区内要放开投资者准入限制,允许机构投资者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设立农产品期货投资基金进行农产品期货交易。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农产品期货的大发展,离不开国际化。只有将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为国际性的期货市场,吸引国际上各方面的投资者,形成能反映全球范围供需状况的国际期货市场价格,才能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

(六)积极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主动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的大规模集中经营,必然会产生许多失地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就业问题。因此,河南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一是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河南省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交通区位优势凸显。省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将近5000公里,现在郑州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辐射周边区域,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沿海城市的部分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河南应该趁势而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带动和促进本土劳动人口就业,加快推进全省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来豫企业的投资环境和制度环境。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可以制定区域性的政策减免投资企业的税收,或者在减税方面给予它们一定的政策优惠;企业使用土地时,可采取积极的支持政策。例如,简化企业土地使用审查和报批程序,帮助其选取有利发展的地理位置等,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企业在豫扎根落户、做大做强。在投融资方面也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扩宽其投融资渠道,降低其投融资成本等。在优化制度环境方面,可从宏观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河南省劳动力就业秩序,继续修订和完善劳动保障法规,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机制,给企业创造更宽松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运行的制度成本,使企业更积极地承接劳动力转移,带动劳动人口顺利就业。

农业和粮食是河南的优势特色,也是中原的鲜明烙印,是基础本色,也是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牺牲农业和粮食是河南发展应该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的原则和底线。稳粮强农,我们必须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安全,进一步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罗士喜.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利弊分析[J].江汉论坛,2008,(10):2325.

[2]黄建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J].未来与发展,2009,(12):1519.

[3]杨红旗,汪秀峰,等.河南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718.

[4]李保全,等.河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3):4046.

关闭

CopyRight©2016 illss.gdufs.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土地法制研究网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