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综述
从20世纪90年中期以来农产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就是我国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学术界和决策层关注的一个焦点。早期的研究者多是基于对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数据的描述,得出了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的结论(戴根有,1995;温桂芳,1995)。王秀清等(2004)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波及效应,发现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其他部门价格上涨有传导作用。这种观点为以往的学术界和决策层所普遍接受,并且成为农产品价格政策制定的依据(卢锋,1999)。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一个经典的论断来澄清: “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易纲,1995)。卢锋等(2002)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虽然粮食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但是粮食价格波动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反向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使用了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无论是向量自回归模型(李敬辉等,2005)还是二元GARCH模型(赵留彦,2007),都进一步支持了通货膨胀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一论断。
尽管学术界对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相关研究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模型变量往往将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察,忽略了外生变量对二者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程度深化,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世纪以来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原因
为了描述这一变化,笔者利用国家发改委的价格监测数据对2000年以来粮棉油肉*等大宗产品的价格变化进行分析。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走高且波动加剧,大体经历了3个周期6个阶段。
2000―2002年底,粮食油料价格低迷带动农产品价格振荡下跌。受1995―1998年粮食连年增产和1996年以来大豆进口大幅度增加的影响,粮食油料价格低迷,整个农产品价格波动下跌。2000―2002年期间,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从3. 51元/公斤下降到3. 06元/公斤,下降了12.8%。
2003年初到2004年上半年,粮食油料价格上涨带动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受2000年以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和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国内粮食和油脂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从2002 年第2 季度的3. 06 元/公斤上涨到2004 年第3 季度的4. 05 元/公斤,上涨了32. 34%。
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带动农产品价格回落。2004年以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我国粮食生产迅速回升,供需形势好转,价格稳步回落。同时,国际油脂油料市场大幅度回调,带动国内食用油价格下跌。在粮食、油料价格的带动下,生猪等畜禽产品价格也呈现下跌趋势。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从2004年第3季度的4. 05元/公斤下降到2005年第4季度的3. 64元/公斤,下降了10%。
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第1季度,国际市场传导引起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受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和南美部分国家大豆等农产品大幅度减产的影响,再加上国际游资的炒作,世界农产品价格大幅度走高,带动国内大豆、油料及玉米等相关产品价格上涨。此外,生猪等畜禽产品供给下降,价格剧烈上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从2006年第2季度的3. 72元/公斤上涨到2008年第1季度的6. 79元/公斤,上涨了82. 39%。
2008―2009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产品价格快速下跌。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能源价格下跌,引发国际农产品价格暴跌,进而带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从2008年第1季度的6. 79元/公斤回落到2009年第2季度的4. 47元/公斤,下跌了34. 2%。
2010年上半年以来,受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灾害气候影响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2009年底以来通胀预期明显增强,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走高趋势。农产品价格综合水平从2009年第2季度的4. 47元/公斤上升到2010年第2季度的5. 30元/公斤,上涨了18. 8%。
三、农产品价格变动与CPI 波动的因果关系检验
通货膨胀通常是指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上涨。一般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我国主要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化,作为观察通货膨胀的指标。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三大类都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过程中,食品价格被赋予了较高的权重,大体占34%,远高于其他类商品。可见,农产品价格和CPI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农产品价格上涨必将会导致CPI这一表征变量走高。
然而,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的过度发行所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速度超越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出台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实施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带来了流动性过剩。到2009年末,我国广义货币总量达到60. 6万亿元,同比增加了27. 6%,远高于我国GDP 8. 6%的增长速度。2010年以来CPI走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前期货币过量发行带来的结果。
为了更好分析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近期农产品价格与CPI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 数据来源
通货膨胀用CPI来衡量,其中CPI处理成季度数据。农产品价格则利用前文计算出的9种产品的综合价格。为了研究需要,二者均以2002年第1季度作为基期进行指数化处理。样本期为2002年第1季度到2009年第4季度。
为了研究宏观经济、气候变化等外生变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将货币流动性、需求增长、气候变化、国际食品价格等部分变量纳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选取马氏K指数(Marshallian K)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的指标。参考杨继生(2009)对马氏K指数这一指标的定义和测度,该指标就等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需求拉动的衡量指标。季度货币供应量(M2)、季度GDP以及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季度GDP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成为实际GDP,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成为城镇家庭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2002年第1季度作为基期进行了指数化处理。气候变化指标选择每个季度的平均温度与该季度常年平均温度的离差百分比来衡量。其中,常年温度为该年度前5年该季度平均温度的均值。各季度平均气温的计算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首先,对全国28个主要城市月度平均气温求平均值,之后再对该季度3个月的全国平均气温求平均值。尽管这是在全国季度平均气温很难得到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次优选择,但是,经过与各年度有关平均气温的新闻报道进行核对可以发现在变动趋势上这一变量基本符合新闻报道的描述。国际农产品价格用国际食品价格代替,其来源为FAO统计数据库,并且以2002年第1季度作为基期进行了指数化处理。
(二)协整关系检验
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二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笔者采用Engle-Granger 两步检验法(EG两步法) 来验证方法。第一步是对两个序列分别进行单整检验,即验证其是否为一个d 阶差分平稳过程,其中,d = 1,2,3……。为了减小序列中高阶相关的影响,选择Phillips-Perron检验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第二步则是对两个时间序列做简单一元回归,对回归的残差进行Phillips-Perron检验。EG两步法的实证检验结果见表1(略)。
表1的第二行和第三行表明,二者原序列都没有通过Phillips-Perron检验,也就是说二者原序列都不是平稳过程。而一阶差分后,Phillips-Perron检验全部通过,表明二者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也就是都为一阶单整过程。EG两步法的第二步,农产品价格对通货膨胀进行一元回归后其差通过了Phillips-Perron检验。从而,EG两步法的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强化EG两步法的结论,对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两个时间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实证检验的结果见表2(略)。可以看到,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被拒绝。这强化了上述EG两步法的结论,即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证明原序列不是平稳过程但是一阶差分平稳后,可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二者之间的统计学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具体模型(略)为:
式中,k是最大滞后阶数。在分析中滞后阶数分别选择0、1、2。API和CPI分别表示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量分析结果见表3(略)。
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随着CPI的波动而波动,CPI却不会随农产品价格波动而波动,农产品价格变动不是通货膨胀变动的统计学原因。这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宋国青等( 1999) 的实证分析发现通货膨胀通过改变农户存粮行为影响粮食价格*。卢锋等(2002)研究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看,通货膨胀都领先于粮价变动,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是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格兰杰因果检验只是提供了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为了验证这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否具有经济学意义,并且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气候变化等外生变量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笔者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2002年第1季度到2009 年第4 季度期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进行分析。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略)如下:
式中,E表示外生变量,包括货币发行量、气候、需求等因素。货币发行量指标为马氏K指数; 气候变化指标为全国气温变化离差; 需求因素用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指标代替; 国际农产品价格用国际食品价格指数代替。计量分析结果见表4(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模型的滞后期根据模型残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统计量(SC)进行了选择,最终确定滞后4期是在统计学上最优的结果。误差修正模型的拟合优度在调整后达到了0. 886和0. 547。整体拟合优度良好。
表4的第二列第3行和第4行提供了农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协整关系,即二者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数值上看,衡量这种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的统计系数为-2. 858,但是对这一系数解释时,二者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统计学上,这一系数在99. 9%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每增加1%,会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约2. 86%。
可见,D(API)的系数为-2. 600,且t检验在99. 9%的统计学水平上是显著的;D(CPI)的系数为-0. 223,且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很低。这说明,农产品价格自身的波动会对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短期偏离做出调整,而通货膨胀却不会形成对这种偏离的显著性误差修正。也就是说,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如果出现了与通货膨胀之间长期均衡状态的偏离,农产品价格会发生向长期均衡状态的回调,从而实现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的修正。然而,如果通货膨胀出现了与农产品价格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通货膨胀不会做出向二者长期均衡状态的回调。用举例的方式结合数字加以描述就是,如果短期内出现了供给冲击,如农产品减产或者游资炒作大宗商品,使农产品价格发生了1%的变动,下一期的农产品价格会比长期均衡的调整减少2. 60%,从而逐步回到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均衡状态。然而,如果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CPI发生了1%的变动,那么下一期CPI不会做出适应与农产品价格均衡关系的修正。也就是说,长期内,农产品价格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动而变动,而通货膨胀却不会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而发生变动。
外生变量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流动性过剩和气候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具有显著影响。以2002年第1季度为基期,流动性过剩每增加1%,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0. 095%;温度每降低1%,农产品价格水平上升0. 136%。需求拉动和国际食品价格对农产品价格变动虽具有正向影响,但统计结果不显著。
四、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
200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的格局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贡献显著。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对粮食连年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2000年以来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表明,粮食产量增加与粮食价格上涨的相关系数为0. 7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与粮食价格上涨的相关系数为0. 891。对近年来主产区玉米播种面积与玉米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表明,主产区玉米播种面积与玉米销售价格的相关性较明显,2006年主产区玉米播种面积与玉米销售价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 523,2007年这一系数为0. 222,2008年为0. 168。2006年主产区玉米播种面积与上年玉米销售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 277,2008年为0. 164。
从农民收入的来源构成看,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出现了上升。以粮食为例,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售粮食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出现了回升。2009年粮食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份额由2001年的11. 7%回升到16. 4%,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26. 5%(见表5,已略)。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宏观经济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日趋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等宏观经济因素对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不仅反映自身供求关系的变化,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变化。流动性过剩对农产品价格具有显著影响,通货膨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而非结果。
2. 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波动更加剧烈。随着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发展,农产品需求影响因素更加复杂; 随着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加,农产品供给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新变化增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
3. 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对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产品价格依然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近年来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政策建议
1. 更加注重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调控农产品价格,不仅要关注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还要关注宏观经济因素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通过调控改善宏观经济环境进而实现农产品价格的平稳运行。特别是在当前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调控CPI不能把重点放在农产品价格上,应该更加关注货币流动性过剩、资本市场影响等宏观因素,防止经济过热、货币发行过多、资本市场异动引发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允许农产品价格合理波动。农产品市场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决定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常态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应在注重长期稳定的同时允许农产品价格短期的适度波动,特别是在主要农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的形势下,保持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有积极作用。
3. 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表现和原因是不同的,不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既要关注农产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更要关注不同品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 既要关注国内市场变化,也要关注国际市场影响。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国家应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储备制度和进出口调控等手段稳定市场,调节供求和价格。对于个别农产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引导市场的同时,打击市场投机和炒作行为,稳定市场和价格。
4. 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针对极端气候变化加剧的问题,国家应重点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完善天气灾害预报预测预警体系,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农业灾害损失。
* 执笔人: 张照新、翟雪玲、宋洪远、沈贵银、彭超、夏海龙
* 主要品种包括白小麦、玉米、大豆、粳稻、晚籼稻、散装大豆油、散装菜籽油、白砂糖和生猪。利用上述品种的价格计算出综合价格
* 根据卢锋等(2002)文章所述
参考文献
[1]. Orden D.,Fackler P. L. Identifying Monetary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ices in VAR Models. Am. J. Agr. Econ. 1989(2) : 495~502
[2]. Robertson J. C.,Orden D. Monetary Impacts on Price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 Some Evidence from NewZealand. Am. J. Agr. Econ. 1990(1) : 160~171
[3]. Ardeni P. G.,John F. the Macroeconomics of Agriculture. in: B. L. Gardner & G. C. Rausser (ed.),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edition 1,volume 2,chapter 28,pages 1455~1485 Elsevier
[4]. Oppers S. E. Macroeconomic Cycles in China. IMF Working Paper No. 97 /153. SSRN eLibrary,1997: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 abstract_id = 882693
[5]. Wang J.,Mendelsohn R.,Dinar A.,Huang J. How China's farmers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8,No. 4758
[6]. 彭凯翔. 通货膨胀、存粮和粮价形成的关系. 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7]. 戴根有. 1994 年通货膨胀特点及原因分析. 财贸经济,1995(6) : 19~22
[8]. 温桂芳. 农业、农价与治理通货膨胀. 管理世界,1995(2) : 41~48
[9]. 卢锋. 三次粮食过剩( 1984―1998) ―――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演变过程的备择解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1999
[10]. 易纲. 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经济研究. 1995(5) : 51~58
[11]. 卢锋,彭凯翔. 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 . 经济学(季刊) . 2002(3) : 821 ~ 836
[12]. 李敬辉,范志勇. 利率调整和通货膨胀预期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市场粮价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5(6) : 61~68
[13]. 赵留彦. 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 经济科学,2007(6) : 30~42
[14]. 杨继生. 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 经济研究,2009(1) : 106 ~ 117
[15]. 高铁梅,李颖,陈飞,南兰. 我国物价波动特征和成因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动态,2008(1) : 14~20
[16]. 黄宗智,彭玉生. 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2007(4) : 74~88
[17]. 丁守海.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分析. 经济科学,2009(2) : 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