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Logistic 模型分析湖南千户农民的个体特征对其土地流转的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农就业能力、非农收入、年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因素与农村土地流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增加流转农户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流转意愿; Logistic 模型
一、引言
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界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大量的研究。廖洪乐( 2003)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6 省824 户农民家庭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代表当地经济、资源状况和非村组干部户意愿的指标对土地流转存在显著影响[1]。姚洋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发要求形成的[2]。叶剑平等发现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大[3]。Jin and Klaus ( 2006) 认为农村的非农就业人数与农村土地流转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即农村的非农就业人数越多,参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农户也就越多[4]。杨学成等( 2008) 对1995 - 2008 年山东省农地使用的调查认为,政府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调整的频率和规模,同时对土地调整的办法和实施过程给予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维护农村土地分配的公平与稳定[5]。贺雪峰( 2008) 认为农村土地流转还受到农村传统习俗的影响[6]。上述研究都具一定的影响力或者代表性,从影响土地流转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个地区展开,这些研究结论是基于案例分析或者局部的调查获得的,但忽视了农户个体差异的研究。其实农户个体差异会对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本文的贡献在于: 一是使用的数据同其他相关研究相比,样本容量更大,调查范围更具代表性,进而使结论更近一般性; 二是利用模型来分析农户个体差异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能最大程度识别农户个体差异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调查概述
(一)数据来源在进行数据搜集时,综合考虑城市化进程、农村土地流转数量等因素选取了湖南浏阳、湘潭、邵阳三个地区的百村作为调查的样本地区。本次农村土地流转意愿调查共发放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的调查问卷是981 份,剔除回答错误构成无效问卷或者答非所问无法统计的问卷外,要件齐备的有效问卷为954 份,问卷有效率比达到了95. 1%。从农户收回的调查表中汇总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土地没有进行过流转的农户为16. 3% ,农村土地部分进行流转的农户为34. 5% ,农村土地全部进行流转的农户为46. 6%。
本次在湖南百村进行的调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农户的基本情况,如农户家庭人口、年龄、性别、学历、收入等; 第二部分是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权益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认识,如承包期限、土地调整等; 第三部分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状况,如流转方式、流转意愿等。
(二)调查概述
1. 受访者农村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原因分析。在答问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问题“在现行条件下是否愿意流转农村土地”时,要件齐备的954 份有效问卷的汇总结果如下: ,占调查总数52. 02% 的农户愿意流转农村土地,共有502 人,有25.的农户表示无所谓,有22. 22% 的农户不愿意流转农村土地。农户不愿意流转农村土地的主要原因有: 土地流转后对生活保障的担忧及对预期收入的不确定,且文化水平程度低、年龄大、家庭收入低的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这表明,对这部分文化水平低、年龄大、家庭收入不高的农户而言,土地发挥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功能和事实上的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假若难以很好的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充分替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这部分农民就难以放弃自己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 被调查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权益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认识。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对“30 年不变”政策的看法,有. 4% 的农户认为30 年正好,33. 5% 的农户认为太短,21.的农户认为太长,. 9% 的农户没有表态,回答不知道或不清楚。在农村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归属问题时,认为属于国家、集体、农民的比例分别为48. 73%、22. 46% 和28. 79%。在回答农户是否具有农村土地流转谈判能力时,没有表态的占调查总数的9. 66% ,认为没有谈判能力的占调查总数的53.,认为有谈判能力的占调查总数的36. 87%。如果对调查结果进行更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认为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归属国家的农户比认为归自己的农户更愿意流转农村土地认为有谈判权的农户比没有谈判权的农户更愿意流转农村土地。为了准确的分析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变化,在问卷设计中,增加了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标准,为农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增加农户就业技能,帮助农民提供免费培训等项目。反馈结果表明,如果可以满足调查问卷中设定的条件,即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农户的增值收益分享比例,有超过75% 的农户表示愿意改变他们土地流转意愿。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土地流转深受农村土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的影响,是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如果农村土地流转能够提供社会保障时,. 7% 的农户愿意流转农村土地。因此,能否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三、实证分析影响农户流转农村土地意愿的因素
为了深入准确地阐释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拟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来考察、验证相关变量对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
(一)农村土地流转意愿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本文研究的是农民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意愿,结果就是两种情况,即愿意农村土地流转或者不愿意农村土地流转。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基本特征选择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详细研究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设因变量为,取值范围为yi∈[0,]。同时采用最大或然法进行回归参数估计。在进行模型设计时,将农户是否愿意流转农村土地设为因变量,假设“愿意流转农村土地”为0,“不愿意流转农村土地”为1。
假设因变量、自变量分别设定为yi 与xi,各变量编号用表示,建立影响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略)
( 1)由于似然函数的最大化与似然函数的对数的最大化是等价的,所以对( 1) 式取对数似然函数如下:(略);(2)对L* 求最大值,等价于对Σ( Yi - β0 - β求最小值,进行Logistic 转换,得到概率的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线性模型:(略);(3)设定模型中因变量代表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意愿,如果选择愿意农村土地流转,则因变量取值为0; 如果选择不愿意农村土地流转,则因变量取值为1,设定模型中自变量代表影响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各项相关研究因素。自变量的分类及变量描述如表1 所示。
(二) 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1. 型的回归结果
为了准确分析调查数据,我们采用SPSS15. 0 统计软件对调查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经检验,回归模型的R2 值为0. 364,值为0. 473,完全通过检验,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我们选择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意愿。模型的结果如表2 所示。(略)
2. 结果分析
从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非农技能、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四个自变量分别在1%、5% 及10% 水平上显著。并且,自变量年龄的计算值为负,这就表示农户的年龄越大,越不愿意流转农村土地。这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大的农户收入来源有效,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且从文化程度和是否具备非农技能也可以看出,年轻人由于文化程度相当较高,具备一定的非农技能,获取非农收入的机会多,倾向于农村土地流转; 而年龄大的农户由于文化水平低,非农技能欠缺,与年轻人的看法刚好相反,不愿意流转农村土地。
非农收入比土地的养老功能两因素分别在1% 和5% 的水平的显著。从非农收入比来考察农村土地流转意愿,非农收入多的农户比非农收入少的农户更易流转农村土地。从土地的养老功能来考察来分析农村土地流转意愿,土地在农户养老保障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农户越不愿意流转农村土地,这表明在国家试点的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全面推广之前,土地还发挥着事实上的养老保障功能。
农村土地流转归谁决定,农村土地产权归谁所有两个自变量分别在10% 和5% 的水平上显著,且两自变量的计算值均为负。这就表示在农户看来,认为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或者说土地流转由国家说了算的农户更愿意流转农村土地,而认为土地归集体、个人所有的农户在流转土地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流转农村土地的意愿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户流转农村土地的意愿要强。这主要是缘于发达地区的农户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户,非农收入构成收入的主体,基本上从事非农就业岗位,已经没有传统的土地依赖。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对农户的个体特征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流转不仅受国家方针、政策及经济发展状况及发达程度的一系列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如是农户的文化程度、非农技能的有无、非农收入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土地的养老功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对农村土地流转意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而年龄、性别、农村土地流转归谁决定和农村土地产权归谁所有等变量对农村土地流转意愿具有负向影响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土地流转意愿逐步减弱。农户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谈判权有无影响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结果并不明显。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农户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农户家庭特征、农户个人特征、农村土地流转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了解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程度及农户未来的发展需求等等,仅仅提供单一的经济补偿很难从根本上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政府应创造条件,加强引导,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收益,同时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增强流转农户的可持续生存发展能力,让农户更好的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减少农户对土地流转的顾虑。如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适合农民工作的就业岗位,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同时,适时稳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通过各种可行途径帮助土地流转的农户融入市民生活,融入城镇化建设中,可以有效避免身份边缘化。
此外,未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还必须考虑到农户对土地产权认知程度,提高农户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满意度。在进行未来土地流转制度设计时,应充分重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农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财政支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用土地换社保、医保等流转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转化为社保、医保的路径。建立农村卫生医疗基本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安排与创新必须得到农村医疗卫生保证制度的支持等措施不失为减弱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有利措施。总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把农村土地制度运行的环境与制度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
【注释】:
作者: 湖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湖南,长沙,410093。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09YBA127)
【参考文献】
[1] 廖洪乐: 《农村承包地调整》,《中国农村观察》,2003 年第1 期,第46 - 54 页。
[2] 姚洋: 《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0 - 12 页。
[3] 叶剑平等: 《2005 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管理世界》,年第7 期,第81 - 83 页。
[4] JIN S Q,KLAUS D.[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Research Department,2006.[5] 杨学成等: 《农村土地关系思考: 基于1995 - 2008 年三次山东农户调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管理世界》,年第7 期,第53 - 61 页。
[6] 贺雪峰: 《土地调整的南北差异》,《古今农业》,2007 年第4 期,第1 -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