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30多年前的土地有偿使用唤醒了蕴藏在土地上的巨大潜力和财富,那么今天,我国的资源利用又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8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9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考察时强调,要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领导同志就国土资源管理在一段时间内如此集中密集的表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全局性影响的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央决策层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为抓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定决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社会结构决定着资源分配,而资源分配又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抛开这个规律对世界历史的深刻影响,仅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看,我们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两者的相互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核心,土地有偿使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改革,与加速流动的劳动力和资本一拍即合,激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各地普遍出现了经济发展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现象,“拼资源、赶速度、抢项目”的粗放型 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统计,我国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耕地总量因减少已接近保证全国粮食安全的临界点,石 油、铁矿石等重要战略性资源严重依赖进口。资源环境压力成为经济持续增长最严重的制约因素之一,国土资源管理“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
对此,徐绍史部长曾多次指出,如果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仍然是投资拉动、土地开闸,规模扩张、资源高耗的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我国资源供给的刚性制约必将不断加剧,人地矛盾必将难以承受。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来,“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由55.8%提升至69%,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然而,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经济这艘超大型巨轮,要想 调整方向,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多项研究数据表明,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浪潮逐步走向波峰的十年,也将是资源环境压力最大、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十 年。如何在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下,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资源产 出率提高1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等硬指标,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更为宏大的战略目标上实现突 破,考验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执政智慧和决心。
有挑战就有机遇,有差距就有动力。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最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从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入手,在从拼资源走向拼科技、拼管 理的思维方式转变中,在从赶速度到求质量的目标转移中,在从抢项目到挑项目的观念调整中,在经济社会发展从“量”到“质”的升华中,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 空间。
具体到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就是要以差别化的用地政策为指挥棒,引导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充分利用废弃地、空闲地、未利用地、低丘缓坡地;就是要以 亩产论英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和产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激励,推动绿色矿山、循环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 利用水平;就是要以资源税调节等,显化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全面发展。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有中流击水的气魄,努力破解市场经济、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土资源管理难题;又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资源分配激励机制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